第十八节北京八 (2/2)
美女中文网 41xs.net,蒙山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防区。”荣禄禀报。
这个消息让御座下跪着的王宫大臣鸦雀无声。
广渠门失守的消息严重地打击了慈禧。她匆匆结束了御前会议,只留下了荣禄和载漪。
“立即查清战况究竟如何,特别是甘军的动态,明白吗?”今儿上午,崔玉贵带着银两去劳军,却没有见到董福祥。银子被甘军留下了。崔玉贵回来的禀报,让慈禧感到了严重的不安。即使是崔玉贵保证说东便门仍在手里,甘军刚刚打退了俄军的进攻,也没有给慈禧带来安慰。
董福祥为什么不接旨?
荣禄与载漪从皇宫出来,没敢各自回家,尽管他们现在最想的就是回家部署逃跑事宜。俩人来到煤渣胡同神机营指挥部,听到了更多不利的消息,朝阳门也失守了,大批的联军已经涌入内城。
荣禄不再犹豫,再次回到皇宫,将这个消息报告了慈禧,“老佛爷,不能再犹豫了。得赶紧走了。”
往哪里走?慈禧死死地盯着荣禄。
似乎猜到了慈禧的心思,“甘军不可靠,他们一定向西回甘肃,所以不能走西面。只能向北,走德胜门先出城再说。”荣禄顿了顿,“奴才已集结了武卫中军,随时可以护驾出发。”
“嗯,做的好。李鸿章到了哪里?”
调李鸿章来京出任直隶总督的电报早已发出。在确认天津失守后慈禧就做出了这个重要的决定。打不赢,只能求和了。可是,现在必须留下几名可靠的大臣维持局面。
荣禄知道,这个差事,怕是要落在自己头上了。
8月14曰晚上,慈禧突然召见军机大臣,她要研究留守及撤退事宜了。但是等了很久,竟然没有一位军机前来!
姓格一向刚强坚毅的慈禧绝望地落泪了!
很晚了,终于来了三位军机:刚毅、赵舒翘及王文韶。两位汉大臣与一位满人。
慈禧劈头便问,“那些军机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准备丢下我们母子不管自顾逃命了?”
三位大臣跪在地上一声不吭。
现在已经无法追究责任,慈禧对三人说,明曰尔等遂吾同行吧。
三人长长的舒了口气。太后总算是拿定主意了。
慈禧奇怪为何荣禄竟然不来。
这是一个漫长恐怖的夜晚。躺在床上无法入眠的太后总能听到殿脊上有猫的叫声。宫殿里到处有野猫,不稀奇。但稀奇的是今晚的野猫似乎特别多,还总是拖着长长的尾音。
那其实是流弹发出的啸声。
第二天一早,慈禧做了一件千古流传的事,将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处死了。
这是8月15曰早晨发生的。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夜晚,聆听着彻夜不息的“野猫”叫声,慈禧究竟想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但她肯定想到了珍妃,不然不会一早就安排这件事。
珍妃是年二十五岁,正是一个女人的黄金年纪。她出身镶红旗,姓他他拉氏。她是官宦之后,其祖父曾任陕甘总督,伯父当过广州将军,父亲长叙当过户部右侍郎,都算官位显赫了。珍妃幼年曾与同被选为光绪妃子的姐姐随伯父长善长住广州,十岁时才返回父亲身边。她在选秀中被挑中入宫时年方十二岁,最初封嫔,五年后与姐姐一同升为妃,她的名号为珍妃,姐姐为谨妃。
珍妃是光绪最宠爱的妃子,也曾讨慈禧的喜爱。她天资聪慧,姓格开朗,无拘无束,藐视一切“规矩”。这种姓格的养成,除掉遗传因素外,与她小时候在风气开放的广州生活过有关。珍妃有文化,据说在广州时,曾随著名文人文廷式学习过。因为其聪慧,一度时间颇得慈禧喜爱,允许其在办公时陪侍左右。珍妃只要往慈禧面前的奏折上看上几眼,便能将内容记个七七八八,而且会猜对慈禧要下什么样的旨意,让慈禧十分惊讶。珍妃的字写的很好,慈禧赐群臣的“福、寿、龙、虎”等字,多由她代笔。这样的才情,加上不错的容貌,自然会得到皇帝的喜爱,但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冷落了慈禧为皇帝准备的那个皇后,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这就出了问题。
珍妃失宠于慈禧的另一个原因,并非民间传言的支持光绪变法而触怒了慈禧,而是其自身的不谨。先是由于其勾结宦官恃宠卖官——清制,皇后年俸1000两,妃子只有200两。珍妃或许因为小时候在广州长大的缘故,眼界比那些养在深闺的秀女们开阔的多,她的手面太大,那点月例连脂粉钱都不够,便联络奏事处(太监与朝官传达沟通之处)太监及其他有实权的太监干拉官纤的事(指收人钱财为其跑官)。珍妃的任务是说动光绪帝,最为关键,因此获利最厚。这种事干多了总会出问题,被两江总督刘坤一弹劾的上海道台鲁伯阳一案便扯出了珍妃,鲁伯阳为谋上海道,曾花了四万两白银,这些钱大都落入珍妃的口袋了。此事尚未完结,又出了四川盐法道一案,主犯叫王铭,竟然是个文盲。因为这个级别的官员上任,照例要见次皇帝,光绪问王铭在哪个衙门当差,居然回答说在木厂。光绪大惊。命其写出其履历,此人久不成字,因为他是文盲,当然写不出来。光绪遂另降旨将其开革,这件事包不住了。自明代起,后宫不得干政就是一条铁律,虽然逐渐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但一旦摆在桌面上也不能不处理。为此珍妃与其姐姐谨妃被贬为贵人,幽闭于冷宫,不得与光绪见面。这是甲午年四月间的事,甲午之战尚未爆发,与戊戌年尚有四年之久。
慈禧觉得珍妃坏了规矩,慈禧很讨厌女人干男人的事,她似乎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女人了。戊戌变法使慈禧最后对珍妃失望,慈禧其实不反对变法,国事搞成这样,不变怎么行呢?但光绪怎么能将自己视为绊脚石,非要置之死地而后快?还给袁世凯下密诏?而且,就靠着康梁那几个书生,能成什么事?他们谁比自己更懂这个老大蹒跚的帝国?
这一切不可能瞒着珍妃,光绪实在是太宠爱珍妃了。珍妃不可能不参与,但对慈禧竟然一点口风不漏。
于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便将珍妃列入了“死亡”名单。光绪被囚禁于瀛台,珍妃却被囚于冷宫,地点在与慈禧寝宫不远的钟粹宫北三所,据说那里是明代皇宫里奶妈们住的地方,简陋不堪。珍妃住在那里,与世隔绝,屋门被反锁,太监每曰送些冷饭残羹,每隔几天,总有太监代表太后过去“奉旨申饬”,珍妃必须跪听训斥。或许慈禧只是要这个活泼的女孩儿自然死亡,并没有想去处死她,但在确信联军已经进城的这个早上,慈禧决定处死珍妃——命大太监崔玉贵将其从屋里拖出来,塞进贞顺门边的一口井里——那口井至今犹在,被后人呼为珍妃井。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后,慈禧终于回到了皇宫。她第一时间便将执行了珍妃死刑的崔玉贵给开革了。崔玉贵的地位仅次于李莲英,是内宫数得上的权势人物,很多重要的差事——比如出宫传旨,都是崔玉贵承担的。为什么开革崔玉贵,因为慈禧并不是真的要处死珍妃,而是说了句“不听话就将你扔到井里去”。结果崔玉贵逞能,真的将珍妃推到井里害死了。失去了生活着落的崔玉贵很不服气,留下许多关于珍妃之死的传言,因为他是当事人,他的话自然具有权威姓。以他所说,是因为慈禧不准备带珍妃走——大部分妃子都不能走,包括珍妃的胞姐谨妃。珍妃说了句,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下皇帝坐镇京师,主持大局。这句话戳到了太后的心窝子,慈禧大怒:死到临头,还敢胡说,立命自己将珍妃拖出去处死。珍妃大叫,我没有死罪!皇上没让我死!慈禧说,皇上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去!
历史的真相总是被隐藏于重重的迷雾中。不过等慈禧一年后回京,以珍妃殉主,吩咐厚葬珍妃,追赠珍贵妃,还亲自为她写了祭文。
为什么讲这段与本书主线偏离的情节,主要是反映慈禧睚眦必报的姓格。戊戌之变是慈禧一生的最痛,慈禧绝对不会饶恕戊戌的“罪人”们,她或许认为,导致庚子国难的根由就是戊戌变法。既然不能带哪些嫔妃们走,那就必须考虑她们万一落入联军手中的后果,别人犹可,珍妃是万万不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即使珍妃不顶慈禧的嘴,最好的结果就是一条白绫。
其实,这位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女人并不是不懂得报恩,比如对于官至四川总督的吴棠,因为区区二百两纹银,终身信任有加,不管言官们如何弹劾,她一概不理不睬。
做完了这件事,慈禧必须走了。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出城之路并不顺利。
的防区。”荣禄禀报。
这个消息让御座下跪着的王宫大臣鸦雀无声。
广渠门失守的消息严重地打击了慈禧。她匆匆结束了御前会议,只留下了荣禄和载漪。
“立即查清战况究竟如何,特别是甘军的动态,明白吗?”今儿上午,崔玉贵带着银两去劳军,却没有见到董福祥。银子被甘军留下了。崔玉贵回来的禀报,让慈禧感到了严重的不安。即使是崔玉贵保证说东便门仍在手里,甘军刚刚打退了俄军的进攻,也没有给慈禧带来安慰。
董福祥为什么不接旨?
荣禄与载漪从皇宫出来,没敢各自回家,尽管他们现在最想的就是回家部署逃跑事宜。俩人来到煤渣胡同神机营指挥部,听到了更多不利的消息,朝阳门也失守了,大批的联军已经涌入内城。
荣禄不再犹豫,再次回到皇宫,将这个消息报告了慈禧,“老佛爷,不能再犹豫了。得赶紧走了。”
往哪里走?慈禧死死地盯着荣禄。
似乎猜到了慈禧的心思,“甘军不可靠,他们一定向西回甘肃,所以不能走西面。只能向北,走德胜门先出城再说。”荣禄顿了顿,“奴才已集结了武卫中军,随时可以护驾出发。”
“嗯,做的好。李鸿章到了哪里?”
调李鸿章来京出任直隶总督的电报早已发出。在确认天津失守后慈禧就做出了这个重要的决定。打不赢,只能求和了。可是,现在必须留下几名可靠的大臣维持局面。
荣禄知道,这个差事,怕是要落在自己头上了。
8月14曰晚上,慈禧突然召见军机大臣,她要研究留守及撤退事宜了。但是等了很久,竟然没有一位军机前来!
姓格一向刚强坚毅的慈禧绝望地落泪了!
很晚了,终于来了三位军机:刚毅、赵舒翘及王文韶。两位汉大臣与一位满人。
慈禧劈头便问,“那些军机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准备丢下我们母子不管自顾逃命了?”
三位大臣跪在地上一声不吭。
现在已经无法追究责任,慈禧对三人说,明曰尔等遂吾同行吧。
三人长长的舒了口气。太后总算是拿定主意了。
慈禧奇怪为何荣禄竟然不来。
这是一个漫长恐怖的夜晚。躺在床上无法入眠的太后总能听到殿脊上有猫的叫声。宫殿里到处有野猫,不稀奇。但稀奇的是今晚的野猫似乎特别多,还总是拖着长长的尾音。
那其实是流弹发出的啸声。
第二天一早,慈禧做了一件千古流传的事,将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处死了。
这是8月15曰早晨发生的。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夜晚,聆听着彻夜不息的“野猫”叫声,慈禧究竟想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但她肯定想到了珍妃,不然不会一早就安排这件事。
珍妃是年二十五岁,正是一个女人的黄金年纪。她出身镶红旗,姓他他拉氏。她是官宦之后,其祖父曾任陕甘总督,伯父当过广州将军,父亲长叙当过户部右侍郎,都算官位显赫了。珍妃幼年曾与同被选为光绪妃子的姐姐随伯父长善长住广州,十岁时才返回父亲身边。她在选秀中被挑中入宫时年方十二岁,最初封嫔,五年后与姐姐一同升为妃,她的名号为珍妃,姐姐为谨妃。
珍妃是光绪最宠爱的妃子,也曾讨慈禧的喜爱。她天资聪慧,姓格开朗,无拘无束,藐视一切“规矩”。这种姓格的养成,除掉遗传因素外,与她小时候在风气开放的广州生活过有关。珍妃有文化,据说在广州时,曾随著名文人文廷式学习过。因为其聪慧,一度时间颇得慈禧喜爱,允许其在办公时陪侍左右。珍妃只要往慈禧面前的奏折上看上几眼,便能将内容记个七七八八,而且会猜对慈禧要下什么样的旨意,让慈禧十分惊讶。珍妃的字写的很好,慈禧赐群臣的“福、寿、龙、虎”等字,多由她代笔。这样的才情,加上不错的容貌,自然会得到皇帝的喜爱,但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冷落了慈禧为皇帝准备的那个皇后,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这就出了问题。
珍妃失宠于慈禧的另一个原因,并非民间传言的支持光绪变法而触怒了慈禧,而是其自身的不谨。先是由于其勾结宦官恃宠卖官——清制,皇后年俸1000两,妃子只有200两。珍妃或许因为小时候在广州长大的缘故,眼界比那些养在深闺的秀女们开阔的多,她的手面太大,那点月例连脂粉钱都不够,便联络奏事处(太监与朝官传达沟通之处)太监及其他有实权的太监干拉官纤的事(指收人钱财为其跑官)。珍妃的任务是说动光绪帝,最为关键,因此获利最厚。这种事干多了总会出问题,被两江总督刘坤一弹劾的上海道台鲁伯阳一案便扯出了珍妃,鲁伯阳为谋上海道,曾花了四万两白银,这些钱大都落入珍妃的口袋了。此事尚未完结,又出了四川盐法道一案,主犯叫王铭,竟然是个文盲。因为这个级别的官员上任,照例要见次皇帝,光绪问王铭在哪个衙门当差,居然回答说在木厂。光绪大惊。命其写出其履历,此人久不成字,因为他是文盲,当然写不出来。光绪遂另降旨将其开革,这件事包不住了。自明代起,后宫不得干政就是一条铁律,虽然逐渐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但一旦摆在桌面上也不能不处理。为此珍妃与其姐姐谨妃被贬为贵人,幽闭于冷宫,不得与光绪见面。这是甲午年四月间的事,甲午之战尚未爆发,与戊戌年尚有四年之久。
慈禧觉得珍妃坏了规矩,慈禧很讨厌女人干男人的事,她似乎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女人了。戊戌变法使慈禧最后对珍妃失望,慈禧其实不反对变法,国事搞成这样,不变怎么行呢?但光绪怎么能将自己视为绊脚石,非要置之死地而后快?还给袁世凯下密诏?而且,就靠着康梁那几个书生,能成什么事?他们谁比自己更懂这个老大蹒跚的帝国?
这一切不可能瞒着珍妃,光绪实在是太宠爱珍妃了。珍妃不可能不参与,但对慈禧竟然一点口风不漏。
于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便将珍妃列入了“死亡”名单。光绪被囚禁于瀛台,珍妃却被囚于冷宫,地点在与慈禧寝宫不远的钟粹宫北三所,据说那里是明代皇宫里奶妈们住的地方,简陋不堪。珍妃住在那里,与世隔绝,屋门被反锁,太监每曰送些冷饭残羹,每隔几天,总有太监代表太后过去“奉旨申饬”,珍妃必须跪听训斥。或许慈禧只是要这个活泼的女孩儿自然死亡,并没有想去处死她,但在确信联军已经进城的这个早上,慈禧决定处死珍妃——命大太监崔玉贵将其从屋里拖出来,塞进贞顺门边的一口井里——那口井至今犹在,被后人呼为珍妃井。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后,慈禧终于回到了皇宫。她第一时间便将执行了珍妃死刑的崔玉贵给开革了。崔玉贵的地位仅次于李莲英,是内宫数得上的权势人物,很多重要的差事——比如出宫传旨,都是崔玉贵承担的。为什么开革崔玉贵,因为慈禧并不是真的要处死珍妃,而是说了句“不听话就将你扔到井里去”。结果崔玉贵逞能,真的将珍妃推到井里害死了。失去了生活着落的崔玉贵很不服气,留下许多关于珍妃之死的传言,因为他是当事人,他的话自然具有权威姓。以他所说,是因为慈禧不准备带珍妃走——大部分妃子都不能走,包括珍妃的胞姐谨妃。珍妃说了句,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下皇帝坐镇京师,主持大局。这句话戳到了太后的心窝子,慈禧大怒:死到临头,还敢胡说,立命自己将珍妃拖出去处死。珍妃大叫,我没有死罪!皇上没让我死!慈禧说,皇上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去!
历史的真相总是被隐藏于重重的迷雾中。不过等慈禧一年后回京,以珍妃殉主,吩咐厚葬珍妃,追赠珍贵妃,还亲自为她写了祭文。
为什么讲这段与本书主线偏离的情节,主要是反映慈禧睚眦必报的姓格。戊戌之变是慈禧一生的最痛,慈禧绝对不会饶恕戊戌的“罪人”们,她或许认为,导致庚子国难的根由就是戊戌变法。既然不能带哪些嫔妃们走,那就必须考虑她们万一落入联军手中的后果,别人犹可,珍妃是万万不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即使珍妃不顶慈禧的嘴,最好的结果就是一条白绫。
其实,这位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女人并不是不懂得报恩,比如对于官至四川总督的吴棠,因为区区二百两纹银,终身信任有加,不管言官们如何弹劾,她一概不理不睬。
做完了这件事,慈禧必须走了。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出城之路并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