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小说网 www.41xs.net,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前沈冲被闻人杰的那本有趣的数学书吸引,对作者马丁加德纳有了兴趣,经过闻人杰打听之后,才知道他是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的专栏作家。
沈冲对这本杂志没什么概念,潜意识的认为科普杂志都很小众,也就没太在意,这次春节,在舅舅家里的地下室里,他发现了整整一大箱子的《科学美国人》,一期一期,一年一年的摆放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年代。
这让沈冲大为惊讶,一问之下,才知道《科学美国人》在美国影响力非常大。
《科学美国人》创刊于1845年,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有近百位诺贝尔奖得主曾为其撰稿,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它是世界上最著名销量最大的科普杂志,光在美国国内,固定订阅用户超过50万,而且街头巷尾的书报摊都能买到。(注2)
再问马丁-加德纳,就更了不得了,他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和阿西莫夫、卡尔-萨根一起,并称为美国三大科普大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上过《生活》和《新闻周刊》杂志的封面,知名度堪比好莱坞巨星。
在《科学美国人》上撰稿的作者,都是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专家,很少有人能在这家杂志上发表两篇以上的文章,而加德纳从1957年开始,在《科学美国人》上开了个数学游戏的专栏,主讲趣味数学,写了20多年,几乎月月有文章,前后不下200篇,他的专栏成了杂志的王牌,广受欢迎,粉丝遍布全球。
阿西莫夫曾经评价加德纳说:“马丁-加德纳是一位业余的超级魔术大师,这是毫无疑义与众口一辞的。但是与他的一项看家本领相比,神乎其神的魔术招数是小巫见大巫。任何数学题材到了他手,都能写成雅俗共赏,妙不可言,使我爱不忍释的文章。”
听过简的介绍,沈冲回想起那本让他手不释卷的数学书,然后脑子里冒出一个疯狂的主意——要是加德纳能写一篇有关魔方的文章,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上,岂不是一夜之间,魔方就能打入美国市场了?
沈冲如此想,然后也如此做了。
他先去纽约,找到《科学美国人》杂志的编辑部,伪装为不远万里,从遥远的东方前来朝圣的粉丝,成功骗取了杂志工作人员的信任,获取了马丁加德纳的家庭住址。
然后再从纽约出发,坐飞机直奔俄亥拉荷马州的克利夫兰县,找到了马丁-加德纳。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加德纳正在考虑写有关群论的文章,而魔方的数学原理,恰恰就和群论有关,老爷子对此很感兴趣,沈冲又及时抛出了“上帝之数”的概念,把老爷子的胃口吊了起来,把玩了一晚上魔方后,加德纳终于答应在下一期的杂志专栏上,写有关魔方的文章。(注3)
以《科学美国人》的影响力和加德纳的声望,文章发表后,可以预见潮水般的订单蜂拥而至,到时候可真的是赚钱赚到手抽筋了……
开完会,众人离开后,沈冲拿起一本杂志,看了起来。
这是他刚才在路边书报摊买的,第二期《电影双周刊》,这期发行的时候,他已经在去美国的飞机上了,还没看过。
匆匆翻了一遍,沈冲摇摇头,随手把杂志丢在办公桌上。
还是太小众了,用后世的话,就是小资+文青气太浓了。
几篇影评要么无病呻吟,要么拗口难懂,大家买电影杂志,图的是个乐子,谁有兴趣看你伤春悲秋?谁有兴趣看你拽文装B?
数学那么艰深,加德纳都能写的妙趣横生,影评写有趣一点,通俗一点,很难么?
还是定位有问题啊,要么就纯高端,玩专业,要么就纯通俗,做娱乐,现在这种不上不下的,专业人士看不上,普通大众读不懂,没有特色,销量怎么能上的去!
难怪历史上《电影双周刊》在被收购前,日子艰苦了。
还是我亲自上阵吧,早点替你们解脱……
沈冲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拨通了舒琪的电话。
拜年问好,寒暄了几句之后,沈冲说道:“舒总编,晚上有没有空?我请你吃饭,商量点事。”
“好,那就上次的地方见吧。”
放下电话,沈冲微微笑,他找舒琪,一方面是打听许鞍华最近的动向,另一方面,他想收购了《电影双周刊》。
从穿越那时候起,沈冲就如同一个老饕,对《电影双周刊》馋涎欲滴,他一直在旁敲侧击的打听过《电影双周刊》的底细,知道收购它并不难。
要说《电影双周刊》,得先说香港影坛的奇女子唐书璇。
唐书璇是民国著名军阀唐继尧的孙女,早年在香港定居,后考入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后找到了一笔投资,于1966年回香港拍摄自编自导的电影《董夫人》,1969年拍摄完成,是第一部在西方电影节上受到广泛关注的香港电影,并荣获数项金马奖,她是香港影坛学院派导演的先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许鞍华,徐克,谭家明等人。
1975年唐书璇创办了《大特写》双周刊,用普通纸印刷,不以明星艳照为封面,而是以文字内容为主导,让香港电影杂志不再只是翻看的画报,而是可以阅读的书籍,因此,《大特写》甫一出现,就引起大批年轻电影好爱者的关注和欢迎。
《大特写》并没有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它的编辑部是开放的,作者和读者可以随时到访,编辑部也经常举办沙龙或者座谈会,故此,《大特写》成为香港电影爱好者交流的平台,聚集了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和影评人。
然而《大特写》在营运方面一直处于业余状态,屡屡亏损,加之唐书璇准备结婚成家离开香港,杂志最终在1978年上半年停刊了。
《大特写》停刊后,不少青年电影爱好者都为之惋惜,在舒琪的倡导下,一批《大特写》的编辑和作者,创办了《电影双周刊》,杂志由多人集资出版,人人都是股东,而且没有大股东。
也正因为如此,杂志社经营的非常混乱,定位不明,特点不清,销量奇差,只能在小众读者群里流传。
想要扩大在电影圈的影响力,掌握一家媒体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影双周刊》虽然现在很挫,但潜力巨大,它有历史来历,有口碑人气,而且人际资源丰富,稿子来源稳定,只要解决了运营管理问题,一飞冲天是轻而易举的事。
况且,《电影双周刊》到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岂不也是囊中之物了?
这才是沈冲的终极目的……
——————————————————————————————
注1:世界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斯蒂芬-古尔德称赞马丁-加德纳为“美国的国家财富”。
注2:此处数据根据2005年《科学美国人》杂志销量敷衍而成,不必当真。
注3:上帝之数是指将任意三阶魔方打乱后,最小的还原步数。
前沈冲被闻人杰的那本有趣的数学书吸引,对作者马丁加德纳有了兴趣,经过闻人杰打听之后,才知道他是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的专栏作家。
沈冲对这本杂志没什么概念,潜意识的认为科普杂志都很小众,也就没太在意,这次春节,在舅舅家里的地下室里,他发现了整整一大箱子的《科学美国人》,一期一期,一年一年的摆放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年代。
这让沈冲大为惊讶,一问之下,才知道《科学美国人》在美国影响力非常大。
《科学美国人》创刊于1845年,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有近百位诺贝尔奖得主曾为其撰稿,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它是世界上最著名销量最大的科普杂志,光在美国国内,固定订阅用户超过50万,而且街头巷尾的书报摊都能买到。(注2)
再问马丁-加德纳,就更了不得了,他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和阿西莫夫、卡尔-萨根一起,并称为美国三大科普大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上过《生活》和《新闻周刊》杂志的封面,知名度堪比好莱坞巨星。
在《科学美国人》上撰稿的作者,都是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专家,很少有人能在这家杂志上发表两篇以上的文章,而加德纳从1957年开始,在《科学美国人》上开了个数学游戏的专栏,主讲趣味数学,写了20多年,几乎月月有文章,前后不下200篇,他的专栏成了杂志的王牌,广受欢迎,粉丝遍布全球。
阿西莫夫曾经评价加德纳说:“马丁-加德纳是一位业余的超级魔术大师,这是毫无疑义与众口一辞的。但是与他的一项看家本领相比,神乎其神的魔术招数是小巫见大巫。任何数学题材到了他手,都能写成雅俗共赏,妙不可言,使我爱不忍释的文章。”
听过简的介绍,沈冲回想起那本让他手不释卷的数学书,然后脑子里冒出一个疯狂的主意——要是加德纳能写一篇有关魔方的文章,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上,岂不是一夜之间,魔方就能打入美国市场了?
沈冲如此想,然后也如此做了。
他先去纽约,找到《科学美国人》杂志的编辑部,伪装为不远万里,从遥远的东方前来朝圣的粉丝,成功骗取了杂志工作人员的信任,获取了马丁加德纳的家庭住址。
然后再从纽约出发,坐飞机直奔俄亥拉荷马州的克利夫兰县,找到了马丁-加德纳。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加德纳正在考虑写有关群论的文章,而魔方的数学原理,恰恰就和群论有关,老爷子对此很感兴趣,沈冲又及时抛出了“上帝之数”的概念,把老爷子的胃口吊了起来,把玩了一晚上魔方后,加德纳终于答应在下一期的杂志专栏上,写有关魔方的文章。(注3)
以《科学美国人》的影响力和加德纳的声望,文章发表后,可以预见潮水般的订单蜂拥而至,到时候可真的是赚钱赚到手抽筋了……
开完会,众人离开后,沈冲拿起一本杂志,看了起来。
这是他刚才在路边书报摊买的,第二期《电影双周刊》,这期发行的时候,他已经在去美国的飞机上了,还没看过。
匆匆翻了一遍,沈冲摇摇头,随手把杂志丢在办公桌上。
还是太小众了,用后世的话,就是小资+文青气太浓了。
几篇影评要么无病呻吟,要么拗口难懂,大家买电影杂志,图的是个乐子,谁有兴趣看你伤春悲秋?谁有兴趣看你拽文装B?
数学那么艰深,加德纳都能写的妙趣横生,影评写有趣一点,通俗一点,很难么?
还是定位有问题啊,要么就纯高端,玩专业,要么就纯通俗,做娱乐,现在这种不上不下的,专业人士看不上,普通大众读不懂,没有特色,销量怎么能上的去!
难怪历史上《电影双周刊》在被收购前,日子艰苦了。
还是我亲自上阵吧,早点替你们解脱……
沈冲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拨通了舒琪的电话。
拜年问好,寒暄了几句之后,沈冲说道:“舒总编,晚上有没有空?我请你吃饭,商量点事。”
“好,那就上次的地方见吧。”
放下电话,沈冲微微笑,他找舒琪,一方面是打听许鞍华最近的动向,另一方面,他想收购了《电影双周刊》。
从穿越那时候起,沈冲就如同一个老饕,对《电影双周刊》馋涎欲滴,他一直在旁敲侧击的打听过《电影双周刊》的底细,知道收购它并不难。
要说《电影双周刊》,得先说香港影坛的奇女子唐书璇。
唐书璇是民国著名军阀唐继尧的孙女,早年在香港定居,后考入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后找到了一笔投资,于1966年回香港拍摄自编自导的电影《董夫人》,1969年拍摄完成,是第一部在西方电影节上受到广泛关注的香港电影,并荣获数项金马奖,她是香港影坛学院派导演的先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许鞍华,徐克,谭家明等人。
1975年唐书璇创办了《大特写》双周刊,用普通纸印刷,不以明星艳照为封面,而是以文字内容为主导,让香港电影杂志不再只是翻看的画报,而是可以阅读的书籍,因此,《大特写》甫一出现,就引起大批年轻电影好爱者的关注和欢迎。
《大特写》并没有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它的编辑部是开放的,作者和读者可以随时到访,编辑部也经常举办沙龙或者座谈会,故此,《大特写》成为香港电影爱好者交流的平台,聚集了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和影评人。
然而《大特写》在营运方面一直处于业余状态,屡屡亏损,加之唐书璇准备结婚成家离开香港,杂志最终在1978年上半年停刊了。
《大特写》停刊后,不少青年电影爱好者都为之惋惜,在舒琪的倡导下,一批《大特写》的编辑和作者,创办了《电影双周刊》,杂志由多人集资出版,人人都是股东,而且没有大股东。
也正因为如此,杂志社经营的非常混乱,定位不明,特点不清,销量奇差,只能在小众读者群里流传。
想要扩大在电影圈的影响力,掌握一家媒体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影双周刊》虽然现在很挫,但潜力巨大,它有历史来历,有口碑人气,而且人际资源丰富,稿子来源稳定,只要解决了运营管理问题,一飞冲天是轻而易举的事。
况且,《电影双周刊》到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岂不也是囊中之物了?
这才是沈冲的终极目的……
——————————————————————————————
注1:世界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斯蒂芬-古尔德称赞马丁-加德纳为“美国的国家财富”。
注2:此处数据根据2005年《科学美国人》杂志销量敷衍而成,不必当真。
注3:上帝之数是指将任意三阶魔方打乱后,最小的还原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