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小说网 www.41xs.net,女道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转眼间,顾文澜到了及笄之年,她来到上清宫已有五年之久了。
进入上清宫的第一天她就表达了要皈依的意愿,当天开始就随着众弟子上晚课,此后,每日卯时早课,酉时晚课,念诵学习经文,与其他弟子无异。
顾文澜天资聪颖,晦涩难懂的经文到她这里读个几遍不但能倒背如流,还能领会到其中的精义,有自己理解之外还能举一反三,而在医道上的天赋更是让清元道长惊喜。
实际上,这也得益于那份记忆,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本就脱胎于道家的哲学思想,她理解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领悟道教中的各个经义、学说也就不难了。
上清派的教义与医学相柔和,比起其他派系更注重养生,延年益寿,弟子多有学医,祖师魏华存的《黄庭经》更是必学的功课。像顾文澜这样悟性佳,品性好,有医学天赋的,清元只恨不得赶紧为她举办仪式,收为弟子,好好培养。
经过对道经师三宝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九戒、经受传度的仪式,顾文澜就正式成为了上清宫的一名道士,拜住持清元法师为师。清元为她取了道名,排云字辈,取名为宁,自此,无论是在上清宫内还是在宫外,顾文澜都自称云宁,包括最亲的人,清扬和陈滨也依她改口呼道名。
这五年间,除了要学习道法,云宁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医学上。
为她留下后世记忆的女子自小就跟着老师父学习中医,读书时选择的是西医临床专业,工作后在中医院上班,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很有自己的一套,作为一个兢兢业业的医生,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临床医学,繁忙的工作之外从来没有停下过学习的步伐,做研究、*文、关注前沿信息、与同行们交流经验。
几十年的积累,随便哪一点,拿出来都可以四处彰显本事,扬名立万,当然,以顾云宁稳重低调的性情根本不会做出这种事情。
她甚至是从零开始学起,从《内经》到《本草》,从《伤寒论》到《千金方》,自古到今的众多医家著作,每本都读得仔细,学得认真,做得笔记订起来比原书还要厚。一边学习的同时,一边同步整理记忆中后世的医学知识,再做对比参照。
这么做,除了是因为云宁不想被人发现自己的特别之处外,更多的是因为她在那份记忆中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医者要有的强烈的责任心。时空不同,环境不同,人的身体素质也不同,连药草都不一定能长得完全相同,不认真了解现今的医疗水平,吸收后世的理论和经验,怎么能做到融会贯通呢。
在这个时代,医学更多靠经验,读书人弃文,自学成医除外,大部分医者都是跟在师父后面学习,吸收师父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所得,也因此,师父一般都会在“看家本领”上有所保留。
清元作为云宁的师父,在云宁的教育上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凭着对云宁的了解和信任,修道、学医上都只给她指引方向,由着她自己修习前进,同时再将自己这么多年的所得感悟、经验一点点全部传授给她,哪怕是在她的医术已经超越自己后,也只有徒弟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喜悦。
因云宁勤勉的态度和自学速度,清元除了偶尔解答疑问外,对她的教导主要集中在实际看诊上。从她开始学医起,清元的每一次看诊都会带着她,跟她详细地描述疾病的特点、病人的整体情况、治疗方案;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有效地问诊,带她感受每一个脉象,观察每一个病人的面色、舌象;耐心地讲解每一味药的偏性、功效,每一个方子的配伍意义。
云宁一直十分庆幸于自己跟了个如此用心的师父,不仅毫无保留,而且给了她巨大的空间,对于她很多看似不合理的请求和突破性的尝试都给予理解和包容,因此,她对师父的敬重从未改变,更随着一步步的成长,日渐加重。
其实,以云宁的根基和努力,不用多久她就可以独立施诊,但是为了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娴熟,慎重对待每一个患者,她拖了两年,直到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医者才正式开诊。
道家修习医术更多是为了炼丹服务,所以对各类药物的性能及使用相当熟悉,在行医上自然都用的方剂。云宁修习医术单纯是为了治病,如后世的医生,不管中医、西医,就用最有效的方法,最快的速度祛除病痛,减轻病人痛苦,所以她涉猎甚广,从方剂到针砭、灸法、拔罐等均有研究,在练习针灸推拿,后世医技上下了很大功夫。
两年后,云宁开始独立行医,虽然因为年纪小,容易被患者质疑能力,但是随着每一个求诊病人的康复,越来越多的重病患者被她治好,她的名声也渐渐传开。
至今三年,被她治好的患者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有许多是沉珂痼疾被根治,危急重症被救活的,更有已停了呼吸的在她手上活了过来。百姓口口相传,使得“上清宫云宁道长”这名头更为远播,不说附近县镇、州府,还有不远万里从南邦国或是中原到此求医的。
求诊患者众多,为了保持宫观的宁静环境,云宁只好每隔一日就到最近的大研镇上的素问医馆开诊,免... -->>
转眼间,顾文澜到了及笄之年,她来到上清宫已有五年之久了。
进入上清宫的第一天她就表达了要皈依的意愿,当天开始就随着众弟子上晚课,此后,每日卯时早课,酉时晚课,念诵学习经文,与其他弟子无异。
顾文澜天资聪颖,晦涩难懂的经文到她这里读个几遍不但能倒背如流,还能领会到其中的精义,有自己理解之外还能举一反三,而在医道上的天赋更是让清元道长惊喜。
实际上,这也得益于那份记忆,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本就脱胎于道家的哲学思想,她理解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领悟道教中的各个经义、学说也就不难了。
上清派的教义与医学相柔和,比起其他派系更注重养生,延年益寿,弟子多有学医,祖师魏华存的《黄庭经》更是必学的功课。像顾文澜这样悟性佳,品性好,有医学天赋的,清元只恨不得赶紧为她举办仪式,收为弟子,好好培养。
经过对道经师三宝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九戒、经受传度的仪式,顾文澜就正式成为了上清宫的一名道士,拜住持清元法师为师。清元为她取了道名,排云字辈,取名为宁,自此,无论是在上清宫内还是在宫外,顾文澜都自称云宁,包括最亲的人,清扬和陈滨也依她改口呼道名。
这五年间,除了要学习道法,云宁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医学上。
为她留下后世记忆的女子自小就跟着老师父学习中医,读书时选择的是西医临床专业,工作后在中医院上班,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很有自己的一套,作为一个兢兢业业的医生,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临床医学,繁忙的工作之外从来没有停下过学习的步伐,做研究、*文、关注前沿信息、与同行们交流经验。
几十年的积累,随便哪一点,拿出来都可以四处彰显本事,扬名立万,当然,以顾云宁稳重低调的性情根本不会做出这种事情。
她甚至是从零开始学起,从《内经》到《本草》,从《伤寒论》到《千金方》,自古到今的众多医家著作,每本都读得仔细,学得认真,做得笔记订起来比原书还要厚。一边学习的同时,一边同步整理记忆中后世的医学知识,再做对比参照。
这么做,除了是因为云宁不想被人发现自己的特别之处外,更多的是因为她在那份记忆中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医者要有的强烈的责任心。时空不同,环境不同,人的身体素质也不同,连药草都不一定能长得完全相同,不认真了解现今的医疗水平,吸收后世的理论和经验,怎么能做到融会贯通呢。
在这个时代,医学更多靠经验,读书人弃文,自学成医除外,大部分医者都是跟在师父后面学习,吸收师父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所得,也因此,师父一般都会在“看家本领”上有所保留。
清元作为云宁的师父,在云宁的教育上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凭着对云宁的了解和信任,修道、学医上都只给她指引方向,由着她自己修习前进,同时再将自己这么多年的所得感悟、经验一点点全部传授给她,哪怕是在她的医术已经超越自己后,也只有徒弟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喜悦。
因云宁勤勉的态度和自学速度,清元除了偶尔解答疑问外,对她的教导主要集中在实际看诊上。从她开始学医起,清元的每一次看诊都会带着她,跟她详细地描述疾病的特点、病人的整体情况、治疗方案;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有效地问诊,带她感受每一个脉象,观察每一个病人的面色、舌象;耐心地讲解每一味药的偏性、功效,每一个方子的配伍意义。
云宁一直十分庆幸于自己跟了个如此用心的师父,不仅毫无保留,而且给了她巨大的空间,对于她很多看似不合理的请求和突破性的尝试都给予理解和包容,因此,她对师父的敬重从未改变,更随着一步步的成长,日渐加重。
其实,以云宁的根基和努力,不用多久她就可以独立施诊,但是为了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娴熟,慎重对待每一个患者,她拖了两年,直到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医者才正式开诊。
道家修习医术更多是为了炼丹服务,所以对各类药物的性能及使用相当熟悉,在行医上自然都用的方剂。云宁修习医术单纯是为了治病,如后世的医生,不管中医、西医,就用最有效的方法,最快的速度祛除病痛,减轻病人痛苦,所以她涉猎甚广,从方剂到针砭、灸法、拔罐等均有研究,在练习针灸推拿,后世医技上下了很大功夫。
两年后,云宁开始独立行医,虽然因为年纪小,容易被患者质疑能力,但是随着每一个求诊病人的康复,越来越多的重病患者被她治好,她的名声也渐渐传开。
至今三年,被她治好的患者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有许多是沉珂痼疾被根治,危急重症被救活的,更有已停了呼吸的在她手上活了过来。百姓口口相传,使得“上清宫云宁道长”这名头更为远播,不说附近县镇、州府,还有不远万里从南邦国或是中原到此求医的。
求诊患者众多,为了保持宫观的宁静环境,云宁只好每隔一日就到最近的大研镇上的素问医馆开诊,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