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小说网 www.41xs.net,孽海情天梦红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作家曹雪芹于公元一七六三年(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去世。前八十回,早在他去世的前十年就传抄问世了,书的后半部分据专家们研究,认为基本上已经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行世,后来终于迷失,这是一个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迷失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种说法:
1、借阅遗失说:
根据已经发现的几部古本乙卯本、庚辰本、蒙古旺夫本等的批注推测,《红楼梦》原稿应该是完成了,而且,包括评书人在内的很多人阅读过全本,所以,才有了“伏线千里”之说。但是,由于原稿是手抄本,所以,在传阅过程中不幸丢失了。作者本打算重新写一份的,可没想到还未动笔,就患病辞世了,所以,就没有了书的后四十回。
2、政治原因:
有种说法是原书被清政府“和谐”了,后四十回,是有预谋的彻底销毁了。然后,乾隆政府请高鹗、程伟元续写了另一个结局,也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后四十回版本。许多红学家至死认为,曹雪芹的后四十回在世上还存有原稿,只是被清政府刻意的藏起来,不见天日罢了。
3、焚毁说:
民间传说,忧郁曹雪芹晚年家境贫寒,以至于他去世后家里连买纸的银子都拿不出,他的妻子就把《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拿去当冥币烧了。这是最不靠谱的一种说法。
现存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和高鹗在公元一七九一年(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和公元一七九二年(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以木活字排印面世的。但根据近年来的研究,高鹗续书之说尚有可疑,作者是谁,尚待探究。
续书部分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与原著有很大悬殊,但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至今仍附在原著以后。
【贾宝玉】
虽然贾宝玉心念林黛玉,但是续书中的宝玉最终在贾母精心安排的调包计中与薛宝钗结为夫妻。很多红学家不认同调包一说,认为宝玉应该是在贾母和林黛玉相继去世后才结婚的。在曹雪芹的构思中,贾母的去世让林黛玉失去了靠山,王夫人极力阻拦宝黛的婚事,黛玉随之去世。接下来,王夫人和薛姨妈联手促成了金玉良缘,贾宝玉迫于封建社会的规矩、形式与薛宝钗勉强结婚。婚后,宝玉却对林妹妹念念不忘。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注定了宝玉、宝钗的婚姻不会幸福。宝玉在争吵声中愤然出家,这是他的第一次出家。
但是,既然出家了,怎么又回来了?很多人猜测,是甄宝玉把他送回来的。重回贾府的贾宝玉并不像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龙恩浩荡,参加了科举考试。这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在经过一系列的情节演变之后,贾家被皇帝治罪了,贾宝玉被关进了监狱。在脂砚斋的批语里不止一次的透露,贾宝玉会在狱神庙出现。茜雪丫头成为了救助贾宝玉的重要角色。曹雪芹去世后不久,清人记录有人看到曹雪芹《红楼梦》古本中有宝玉在狱神庙沦为打更的。
刘心武先生推断,贾宝玉出狱后发配原籍,生活在江南。他得到了妙玉的救助。而史湘云在丈夫卫若兰死后沦为歌妓,妙玉促使他俩相逢,宝玉救出了史湘云,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结婚,他们两个过着清贫的日子,再以后,宝玉看不惯当时的社会,第二次出家,这一次,他彻底离开了这个世俗的社会,回到赤瑕宫,恢复了神瑛侍者的身份。
【林黛玉】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造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和其儿媳王夫人如宝玉的亲信,王夫人就选中了袭人。袭人只是准备作为通房丫头给宝玉的,对宝玉妻妾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刘心武先生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要用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化做的贾宝玉的灌溉之恩。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刘心武认为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
1、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 —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花魂并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2、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出处:第三十七回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3、宝玉祭奠金钏黛玉说谶语 —出处:第四十四回
刘心武提到,凤姐过着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儿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
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跑出去。“刘心武认为,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写得到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4、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 —出处:第十八回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牡丹亭》的《闹殇》一折很有门道。“刘心武说,因为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刘心武指出,这句唱词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而”玉芙蓉“,这里指水生的荷花,影射黛玉死于水域。刘心武指出,”曹雪芹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的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明确表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上面这些都是刘心武先生的一家之言,对此,绝大多数的红学专家是持有待商榷和否定的态度的。对此,这里仅列出一家之言,希望读者可以进行比较和甄别。不要因为某家学说而照成先入为主的概念。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尽信人言,也容易迷失方向。
其他黛玉之死的说法:在高鹗续书中,林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气郁而死,据说这一结局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据周汝昌考证,黛玉应该是被赵姨娘和贾环等人诽谤致死。
林黛玉应该是病逝,这是因为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林黛玉生病,为她的不幸泪尽而逝的结局做铺垫,如果是意外遇害,贾宝玉也不会和薛宝钗成亲,也不会有齐眉举案意难平的悲剧婚姻。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点戏一处,第四出为《离魂》,庚辰本脂评双行夹批写道:”《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关节、大过节。“因此亦证明黛玉病逝。从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的情况看,甚至不排除林黛玉在病逝前劝说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我们都知道宝黛之间的感情,只有林黛玉还有可能让宝玉改变观点,支配他的思想。
【薛宝钗】
荣国府里,家族政治当中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贾宝玉的婚姻。刘心武认为贾母根本不看好薛宝钗,她其实更倾向于宝黛之间的”木石前缘“。
贾母为何不喜欢宝钗呢?刘心武认为有两点:一是她早就看出王家两姐妹在表面对她的奉承和温顺下隐藏着祸心,就想控制贾府的权力;更主要的则是贾母与宝钗在人生态度上存在”根本性冲突“。刘心武说:”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着她逛大观园,其中包括宝钗住的蘅芜苑。进入蘅芜苑内室,结果一看‘雪洞一般’,四白落地,没有装饰,‘一色玩器全无’……大家都知道宝钗吃冷香丸,一年365日不断地吞食,她把自己内心本来是正常的青春的热情压抑下去。因此她在自己房间的布置上也追求这样一种风格,就是压抑自己的**——要超标地达到你们那些封建道德的规定,这是她一贯的追求。“
对此贾母并不认同。贾母不是一般的封建老太太,她过精致生活、雅致生活、极乐... -->>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作家曹雪芹于公元一七六三年(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去世。前八十回,早在他去世的前十年就传抄问世了,书的后半部分据专家们研究,认为基本上已经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行世,后来终于迷失,这是一个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迷失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种说法:
1、借阅遗失说:
根据已经发现的几部古本乙卯本、庚辰本、蒙古旺夫本等的批注推测,《红楼梦》原稿应该是完成了,而且,包括评书人在内的很多人阅读过全本,所以,才有了“伏线千里”之说。但是,由于原稿是手抄本,所以,在传阅过程中不幸丢失了。作者本打算重新写一份的,可没想到还未动笔,就患病辞世了,所以,就没有了书的后四十回。
2、政治原因:
有种说法是原书被清政府“和谐”了,后四十回,是有预谋的彻底销毁了。然后,乾隆政府请高鹗、程伟元续写了另一个结局,也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后四十回版本。许多红学家至死认为,曹雪芹的后四十回在世上还存有原稿,只是被清政府刻意的藏起来,不见天日罢了。
3、焚毁说:
民间传说,忧郁曹雪芹晚年家境贫寒,以至于他去世后家里连买纸的银子都拿不出,他的妻子就把《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拿去当冥币烧了。这是最不靠谱的一种说法。
现存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和高鹗在公元一七九一年(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和公元一七九二年(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以木活字排印面世的。但根据近年来的研究,高鹗续书之说尚有可疑,作者是谁,尚待探究。
续书部分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与原著有很大悬殊,但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至今仍附在原著以后。
【贾宝玉】
虽然贾宝玉心念林黛玉,但是续书中的宝玉最终在贾母精心安排的调包计中与薛宝钗结为夫妻。很多红学家不认同调包一说,认为宝玉应该是在贾母和林黛玉相继去世后才结婚的。在曹雪芹的构思中,贾母的去世让林黛玉失去了靠山,王夫人极力阻拦宝黛的婚事,黛玉随之去世。接下来,王夫人和薛姨妈联手促成了金玉良缘,贾宝玉迫于封建社会的规矩、形式与薛宝钗勉强结婚。婚后,宝玉却对林妹妹念念不忘。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注定了宝玉、宝钗的婚姻不会幸福。宝玉在争吵声中愤然出家,这是他的第一次出家。
但是,既然出家了,怎么又回来了?很多人猜测,是甄宝玉把他送回来的。重回贾府的贾宝玉并不像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龙恩浩荡,参加了科举考试。这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在经过一系列的情节演变之后,贾家被皇帝治罪了,贾宝玉被关进了监狱。在脂砚斋的批语里不止一次的透露,贾宝玉会在狱神庙出现。茜雪丫头成为了救助贾宝玉的重要角色。曹雪芹去世后不久,清人记录有人看到曹雪芹《红楼梦》古本中有宝玉在狱神庙沦为打更的。
刘心武先生推断,贾宝玉出狱后发配原籍,生活在江南。他得到了妙玉的救助。而史湘云在丈夫卫若兰死后沦为歌妓,妙玉促使他俩相逢,宝玉救出了史湘云,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结婚,他们两个过着清贫的日子,再以后,宝玉看不惯当时的社会,第二次出家,这一次,他彻底离开了这个世俗的社会,回到赤瑕宫,恢复了神瑛侍者的身份。
【林黛玉】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造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和其儿媳王夫人如宝玉的亲信,王夫人就选中了袭人。袭人只是准备作为通房丫头给宝玉的,对宝玉妻妾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刘心武先生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要用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化做的贾宝玉的灌溉之恩。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刘心武认为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
1、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 —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花魂并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2、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出处:第三十七回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3、宝玉祭奠金钏黛玉说谶语 —出处:第四十四回
刘心武提到,凤姐过着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儿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
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跑出去。“刘心武认为,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写得到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4、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 —出处:第十八回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牡丹亭》的《闹殇》一折很有门道。“刘心武说,因为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刘心武指出,这句唱词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而”玉芙蓉“,这里指水生的荷花,影射黛玉死于水域。刘心武指出,”曹雪芹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的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明确表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上面这些都是刘心武先生的一家之言,对此,绝大多数的红学专家是持有待商榷和否定的态度的。对此,这里仅列出一家之言,希望读者可以进行比较和甄别。不要因为某家学说而照成先入为主的概念。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尽信人言,也容易迷失方向。
其他黛玉之死的说法:在高鹗续书中,林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气郁而死,据说这一结局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据周汝昌考证,黛玉应该是被赵姨娘和贾环等人诽谤致死。
林黛玉应该是病逝,这是因为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林黛玉生病,为她的不幸泪尽而逝的结局做铺垫,如果是意外遇害,贾宝玉也不会和薛宝钗成亲,也不会有齐眉举案意难平的悲剧婚姻。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点戏一处,第四出为《离魂》,庚辰本脂评双行夹批写道:”《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关节、大过节。“因此亦证明黛玉病逝。从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的情况看,甚至不排除林黛玉在病逝前劝说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我们都知道宝黛之间的感情,只有林黛玉还有可能让宝玉改变观点,支配他的思想。
【薛宝钗】
荣国府里,家族政治当中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贾宝玉的婚姻。刘心武认为贾母根本不看好薛宝钗,她其实更倾向于宝黛之间的”木石前缘“。
贾母为何不喜欢宝钗呢?刘心武认为有两点:一是她早就看出王家两姐妹在表面对她的奉承和温顺下隐藏着祸心,就想控制贾府的权力;更主要的则是贾母与宝钗在人生态度上存在”根本性冲突“。刘心武说:”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着她逛大观园,其中包括宝钗住的蘅芜苑。进入蘅芜苑内室,结果一看‘雪洞一般’,四白落地,没有装饰,‘一色玩器全无’……大家都知道宝钗吃冷香丸,一年365日不断地吞食,她把自己内心本来是正常的青春的热情压抑下去。因此她在自己房间的布置上也追求这样一种风格,就是压抑自己的**——要超标地达到你们那些封建道德的规定,这是她一贯的追求。“
对此贾母并不认同。贾母不是一般的封建老太太,她过精致生活、雅致生活、极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