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41xs.net,天启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不过天启想了想也觉得对高攀龙不是很满意,方案没有地点总该考虑一下吧?是不是太懒了一点?想到这里于是说道:“博采各家之长是稳妥的想法,朕早就说过治国就是治吏和治事,信王的政务院治事你的都察院治吏,圣学院和博学院作为辅政机构协助你们,制定试点方案前先听听他们的意见也对,那么你们有没有商议在哪里试点呢?”
高攀龙见天启把大家都说了就是不说他自己有什么旨意,心中更是不解,接话说:“试点地点这事臣考虑过,最好是在南京周围和北京周围找两处。选南京是因为是在那里出的事端,不能背上生疮在胸口贴膏药,选北京周围是因为离得近,方便随时去观察询问,不知道皇上以为如何?”
天启点了点头,叫人把刘宗周和徐光启的奏章拿出来念,念完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可以立即提问让本人解释。
得到天启示意,一个看起来很斯文的小太监走了上来,先将刘宗周的奏章拿起来大声颂读,看其样子白净秀气但是他的声音却很宏亮,口齿清楚毫不拖泥带水听得大家连连点头,连刘宗周也觉得此人读自己写的奏章能添色不少。
从小太监的颂读声里大家知道了刘宗周的大致意思,刘宗周在奏章里说任命官员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但是其趋势是越来越合理。从三皇五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选任官员一般是唯亲近、唯名望、唯贤德,这种以虚名任命官员的行为让很多人不服气。到了最后连君主都对此感到不妥,所以又增加了一项叫策论,就是说君主选臣子是治理国家的,不是用来让大家膜拜,你能不能帮君主治理好国家要说出个道道来。
汉朝末年大家对策论选官也感觉不服气了,当时很多人都是嘴巴很会说做起事来一塌糊涂,要不然诸葛亮怎么能够舌战群儒呢?因为治理国家等大事需要做而不是只说,因此在以名望贤德等标准来选拔人时又多了个是否有才干这个考量。就是说要当官你既要有人支持本身还要会说,不但如此还要能做事而且还要做得漂亮,简单说就是一个官员要能说会做还得有群众基础。
到了隋唐之时只论名望贤德才干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因为这样不能让大多数人服气和满意,你能说有人比你还能说,你做得好别人认为比你做得还要好。于是从隋文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暂时说一下不行要写下来,让大家看一看进行比较并接受时间的考验。这一招就很好一直延续到现在,谁的认识深刻谁的思想独到大家一看就明白,实在比不出高下过两年也会知道,科举考试能够让大部分人服气和满意。
但是现在情况又有了不同,治理国家出谋划策的人从少数统治者扩大到一些人,后来又扩大到很大多数人并形成一个阶层,但就算如此还是有人不满意也不服气,因为科举考试没有考虑到所有人的意见。
以前普通百姓没有什么意见是因为自身观念和朝廷的要求不一样,在以前百姓们多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朝廷也没有多去扰民只让人看着就行。朝廷委派的官员都是什么太守郡守还有什么荆州牧益州牧之类的名号,意思就是当官的别管太多对老百姓像牧羊一样守在那里就成,并将这种放任自流的行为美其名曰为无为而治。现在对百姓的要求增加了许多,赋税、劳役等层出不穷不断加码,老百姓自然会觉得不公平。
在这种情况下任命官员就不能只考虑某些阶层人士的利害得失,还要考虑到当地百姓的需要。刘宗周认为因为任命官员没有考虑到百姓的感受,所以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帮助,最后连泰西那种蛮荒之地都能造出比大明还好的东西,这实在是一种耻辱。现在既然百姓要求直接选举官员,是合情合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朝廷应该立即同意并试探着完善后慢慢执行。
听小太监读完刘宗周的奏章后,天启想了想说:“刘大人写了这么多,朕认为其主要观点就是要让人服气,最开始是少数几个人作主大家不服气,后来增加了一些人作决断还是有人不服气,到后来士大夫不是世袭,每个读书人都有机会成为与君主一同治理天下的士大夫,还是有人不服气。按刘大人的意思只有每个百姓都有参与治理国家的权利时,才会没有人不服气,是不是刘大人?”
刘宗周说:“这确实是臣的主要观点,但这只是臣的个人见解,还是听听徐大人的看法吧。”
nbsp; 不过天启想了想也觉得对高攀龙不是很满意,方案没有地点总该考虑一下吧?是不是太懒了一点?想到这里于是说道:“博采各家之长是稳妥的想法,朕早就说过治国就是治吏和治事,信王的政务院治事你的都察院治吏,圣学院和博学院作为辅政机构协助你们,制定试点方案前先听听他们的意见也对,那么你们有没有商议在哪里试点呢?”
高攀龙见天启把大家都说了就是不说他自己有什么旨意,心中更是不解,接话说:“试点地点这事臣考虑过,最好是在南京周围和北京周围找两处。选南京是因为是在那里出的事端,不能背上生疮在胸口贴膏药,选北京周围是因为离得近,方便随时去观察询问,不知道皇上以为如何?”
天启点了点头,叫人把刘宗周和徐光启的奏章拿出来念,念完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可以立即提问让本人解释。
得到天启示意,一个看起来很斯文的小太监走了上来,先将刘宗周的奏章拿起来大声颂读,看其样子白净秀气但是他的声音却很宏亮,口齿清楚毫不拖泥带水听得大家连连点头,连刘宗周也觉得此人读自己写的奏章能添色不少。
从小太监的颂读声里大家知道了刘宗周的大致意思,刘宗周在奏章里说任命官员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但是其趋势是越来越合理。从三皇五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选任官员一般是唯亲近、唯名望、唯贤德,这种以虚名任命官员的行为让很多人不服气。到了最后连君主都对此感到不妥,所以又增加了一项叫策论,就是说君主选臣子是治理国家的,不是用来让大家膜拜,你能不能帮君主治理好国家要说出个道道来。
汉朝末年大家对策论选官也感觉不服气了,当时很多人都是嘴巴很会说做起事来一塌糊涂,要不然诸葛亮怎么能够舌战群儒呢?因为治理国家等大事需要做而不是只说,因此在以名望贤德等标准来选拔人时又多了个是否有才干这个考量。就是说要当官你既要有人支持本身还要会说,不但如此还要能做事而且还要做得漂亮,简单说就是一个官员要能说会做还得有群众基础。
到了隋唐之时只论名望贤德才干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因为这样不能让大多数人服气和满意,你能说有人比你还能说,你做得好别人认为比你做得还要好。于是从隋文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暂时说一下不行要写下来,让大家看一看进行比较并接受时间的考验。这一招就很好一直延续到现在,谁的认识深刻谁的思想独到大家一看就明白,实在比不出高下过两年也会知道,科举考试能够让大部分人服气和满意。
但是现在情况又有了不同,治理国家出谋划策的人从少数统治者扩大到一些人,后来又扩大到很大多数人并形成一个阶层,但就算如此还是有人不满意也不服气,因为科举考试没有考虑到所有人的意见。
以前普通百姓没有什么意见是因为自身观念和朝廷的要求不一样,在以前百姓们多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朝廷也没有多去扰民只让人看着就行。朝廷委派的官员都是什么太守郡守还有什么荆州牧益州牧之类的名号,意思就是当官的别管太多对老百姓像牧羊一样守在那里就成,并将这种放任自流的行为美其名曰为无为而治。现在对百姓的要求增加了许多,赋税、劳役等层出不穷不断加码,老百姓自然会觉得不公平。
在这种情况下任命官员就不能只考虑某些阶层人士的利害得失,还要考虑到当地百姓的需要。刘宗周认为因为任命官员没有考虑到百姓的感受,所以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帮助,最后连泰西那种蛮荒之地都能造出比大明还好的东西,这实在是一种耻辱。现在既然百姓要求直接选举官员,是合情合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朝廷应该立即同意并试探着完善后慢慢执行。
听小太监读完刘宗周的奏章后,天启想了想说:“刘大人写了这么多,朕认为其主要观点就是要让人服气,最开始是少数几个人作主大家不服气,后来增加了一些人作决断还是有人不服气,到后来士大夫不是世袭,每个读书人都有机会成为与君主一同治理天下的士大夫,还是有人不服气。按刘大人的意思只有每个百姓都有参与治理国家的权利时,才会没有人不服气,是不是刘大人?”
刘宗周说:“这确实是臣的主要观点,但这只是臣的个人见解,还是听听徐大人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