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小说网 www.41xs.net,乱扯西游释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驾住祥云,对迎接的众道,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嗯?这,这老吴也太逗儿了。佛经原文是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一个说原,一个讲离。老吴太有才了,点赞,鼓掌。那如来到底什么意思呢,单纯从如来的话里分析,是这样的。我用偌大智慧看遍了三界,除了孙悟空,都找不到第二个根本性原,就猴儿有最原始的根,善恶共存的根儿。
听了经过之后,大家便给佛爷庆功贺喜一番。
开篇诗最后说到,便见龙王三宝;在接下来后面的一段诗词中提到,受用龙宫法界。这说明佛教和道教一样,都是有龙文化的,过会儿再说下子。
虽然西洲不知年月(佛祖为何如此说,恰恰是在证明了关于阎王殿生死簿孙悟空的寿命是342年,其实是指的342个月,是朱元璋作为个普通“凡人”的时间。此后老朱就成了吴国公-吴王-洪武帝,已经算是“天子”了啊),但如来还是没糊涂,知道过了漫长的五百年左右,大伙儿聚一聚,盂兰盆会嘛(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这善男信女上供了那么多好玩意,也该让大家好好搓一顿的。
不能光吃啊,菩萨献诗,如来讲根本源流。说着说着,矛头一转儿,将四大洲风土人情介绍一下,这是一个经典解说啊。
(1421年春节,明太宗朱棣邀请了二十七个国家元首或代表参加大明新都城北京的大典,各方纷纷上书以示普天同庆。这些重量级人物来自亚欧非不同的临海国家,大都是乘坐郑和下西洋的舰船来华,因此尚有许多内陆国家无缘来贺。)
最后,如来才说了自己的实际心思,要传经入南洲,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韬光养晦,也该出击了。但是不能太明面上主动进攻,还得让南洲出个代表过来取经才行,可是得咱们先派个有法力的先过去给南洲授意挑明啊。
(既然西天不知年月,那么这个500年到底何解?从书中来看,孙悟空是在“王莽篡汉”的西元六年被镇压,在西元639(因为书中说了所谓的贞观十三)年才五行山下出来的,但是历史上的玄奘大师却是在西元629年天竺取经的,中间应该是一共大概623年啊。那么猛一听,这个五百年只是个大概凑数的,但是为何不说六百年哩,就是为了顺口好听么?大为可疑,我们来分析,西元1402年,朱棣刚刚即位不久,便派遣智光大师出使西域。明太宗的目的不是求经,而是宣传王化的。那么此时的如来竟然指的是朱棣啊,他在1403年将北平改为北京,开始做迁都的准备。在1421年将京师改为南京,将北京改为京师,昭告天下,闹的动静挺大。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如来召开的盂兰盆会。我们来分析,因为西天不知年月,即以月代年。从孙悟空大闹金銮殿也就是西元1370年四月的应昌战役开始算起,到1421年正月永乐皇帝正式改都北京,这其中一共是51×235÷19-8≈623个农历月。若是按照639-6=633来计算,那么就是到了1421年的十一月份。此时,北京城基本全部竣工,1420年底只是紫禁城基本完工。其实在西游记书中,如来的原话是“半千年”而不是五百年。这个所谓的五百年,主要是孙悟空从五行山下出来后,总是爱这么说的。那么猴子嘴里的“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肯定还有其它的含义。)
观音一听,绕着如来转了三圈,我去给提溜过来一个。
如来大喜,这观音八面玲珑的,一般什么人都能忽悠,非你莫属啊。去吧,要沿路打探各种虚实,有五样宝贝,你一手摇糖果一手抡大棒,找个取经人,再踅摸几个妖魔帮手的,就随机应变看着办吧。
观音好像明白了,但其实是稀里糊涂的,就还带着徒弟木叉下山,碰到玉真观金顶大仙,简单说了缘由经过,就半云半雾的走了。
中间赘述几段,郑和,本是马姓,回族人。他是在洪武十四年的时候,朱元璋派遣傅友德、蓝玉等人平定云南,马和做了明军的俘虏,后来进了南京皇宫,1384年辗转来到北平,服侍燕府。朱棣爱惜其是个好苗子,14岁的马和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同时马和长大成人后,身体健壮,于是就编入了军中,在靖难之役中立功不少,兵法和领军的才能得到了实战锻炼。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1404年亲自写了“郑”字赐给马和,以后就是郑和了。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1405年朱棣下令,让郑和以及王景弘统领近三万将士,第一次下西洋(1405-1407年);郑和返回仅半月的光景,便第二次下西洋(1407—1409年);修养了不到三个月,三下西洋(1409-1411年),这次姚广孝也参加进去了,从锡兰迎回了“佛牙舍利”。其后还有四次下西洋总计七次,最后一次病死于途中。
咱们就主要说的第一、二、三次下西洋,都是截至于印度洋,目的是宣扬朱棣的王化,而不是炫耀武力和军事占领。当然了,或许和朱棣当时的内外的不良处境有关,主要对手是北漠而非南洋、西洋;其次得显现明太宗乃是仁德贤君。
最和西游记第八回书能挂上钩的,莫过于第三次下西洋了。此时佛教在印度已经衰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才是佛国。
那么,此时的观音者,郑和也。但是郑和呢,其实是个虔诚的麦加信仰者,其父辈和祖父辈都曾去圣地朝拜过的。或许郑和在第四次下西洋的时候,有过这个朝圣的念头,他的船队曾经和圣地距离不远过,到底是否成行不太清楚,毕竟郑和作为主帅,责任重大,岂可擅离职守,估计也就是在海上遥望拜祭而已。郑和的第四次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最广,直达东非,是航海史上的巨大里程碑,令人叹息不已。
木叉者,王景弘也。王景弘,作为郑和的第一副手,曾经六下西洋(缺席了郑和第五次远航,是在国内做后勤保障准备工作。在郑和第七次出使途中去世后,王景弘作为临时主帅带领船队返回);并作为一把手1434年下南洋,此次远航也成了明朝大出海的终唱。
看西游记这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提到观音说的是“观音尊者”和“菩萨”,既不是西游记第六回所说的“观音”--高丽“圣人”遍照和尚辛旽,也不是西游记第十回中的“女真人”。因为在西游记第十回的时候,那个被魏征梦中斩杀的泾河龙王之“冤魂”骚扰李世民的时候,是“女真人”(观音菩萨)给用杨柳枝给暂时度走了。这个“女真人”很明显了,已经不再是郑和的映射对象,另有其人了。
书里描述的虽然很少,但却是相当关键的地方。观音预计取经人两三年就来了,但实际上用了5040天,佛教一年360天,也算十四年吧。就算未定,打上一倍的富余量,也才六年,但这也差得太多了吧。
仔细看,这金顶大仙住的是玉真观啊,明显是道士。观音被献茶献晕了,自己也着急着给佛爷办事,无心透漏了秘密。这金顶大仙就是个双料间谍呀,两方面都给负责收集传递情报的,玉真观就是天庭在灵山的一个办事处。
你看,如来是心里清楚的,但这样的事情很正常,不能说破的。吃喝开会的时候更没有邀请金顶大仙参加的,但不想观音没这个觉悟啊,给着急无心说漏嘴儿了。
这金顶大仙一听,嗯?佛教要有大动作啊?气坏了就,哦,吃喝的时候不叫我参加,观音你过来也不捎点瓜子儿的,某还知道客气客气让你喝口茶的呀。有这么干的么?你不仁我不义,甭管事情大小吧,赶紧抽空上报太上老君他们,也算完成了些任务指标呢,说不定还能立功受奖的。
此时的金顶大仙者,侯显也。他是藏族同胞,祖籍甘肃临潭,明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副手之一,地位仅次于王景弘。其少年时出家为僧,后到达南京。洪武时期,在西北战役中获得战功。侯显早在1403年便和智光大师出使西域,此后不断的下西洋从事外交。晚年退休后回到老家,明朝皇帝朱瞻基专门派人给其建造了侯家寺(或许就是书中的玉真观),供奉洪武皇帝金牌位,在当地成为佛家密宗聚会之地。因此,这个金顶大仙严格来说,是一位僧人,而不是道士。这个比较复杂,但主要的原因,应该就是侯显的身份太多了,功绩也多样化。
还说观音师徒,先来到流沙河,遇到沙僧了,打了一架,接受了观音的忽悠,答应了条件,谁愿意在这老受罪啊,何况还想有个前程呢。
接着走,到了福陵山,遇到了猪八戒了,打了一架,和沙僧一样,也说了自己的部分身世,接受条件。
但是从沙僧还有八戒的嘴里,我们知道,这两个目前只想改变处境,还梦想着至少恢复往日风光而已,两个人的身世作了简单交代,脾气性格描写的言简意赅,超经典。但是话里话外的点出来,佛门什么样的人都敢收。
第三个遇上了玉龙三太子,西海龙王敖闰之子,不日就要宰了啊。观音便赶紧上天求情,饶了玉龙,准备给后来的取经人当个脚力还行。
但是这里是相当可疑的,这玉龙和沙僧八戒还不太一样。沙僧八戒是犯事后早早就贬了下界的,天将押着玉龙好像是专门在这等着的,还必须要有玉帝的敕令才行。
而且,如来最早吩咐观音的时候,没有考虑脚力的,是只准备让唐僧收几个徒弟的,观音是自作主张的。而且玉帝要宰玉龙,在哪不行啊,非要在观音的路上么?看来玉帝是收到了金顶大仙的小汇报,正好敖家父子闹矛盾,就将玉龙摆在路上,验证一下情报的准确性,看看到底观音来不来。果然来了,好,做准备吧,以后西天取经路上,虽然不能明面上反对,毕竟都是仙佛嘛。但咱们也给添些乱子,至少让你多耗上十来年的。
现在是时候讲讲龙王的故事了。咱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龙的形象根深蒂固啊,真龙天子,龙的传人,太多了。
但是,这龙是什么?其实是图腾崇拜中的许多动物给凑起来的。开始的时候一点也不好看,后来逐渐逐渐的就添加了各种因素进去,那也是相当的复杂。
很早的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到了明朝的时候,基本定型了,李时珍的解说,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在明万历六年1578年定稿完成的。西游记中大量引用了其内容,也说明西游记这本书绝对不会早于1552年问世。
但是人家佛门也有龙,古印度的所谓龙其实跟大个的眼镜蛇差不多,后来也变了些模样的。观音后来将玉龙三太子给摘了颌下明珠,锯了角,退了鳞,先别变马的时候,这个形象跟印度的龙才接近些。后来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就把眼镜蛇给翻译成龙,好迅速被人理解啊,这眼镜蛇直接翻译过去,不就麻烦了吗?至少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对佛教传播有害无益。但是这眼镜蛇在印度那是有王的;而当时汉朝中国呢,龙是分颜色的黑,白,黄,红,绿,开始没王那么一说。
后来有意思了,逐渐的道教和佛教都认可了一个新生事物,龙王。指的是中国现在大多数人理解的龙王,是道教的也是佛教的共同都有的,但仅限于这个名字而已,长得什么模样你说你的,他扯他的。
那么现在观音救下的玉龙三太子,却是正儿八经的国粹-典型的中国小白神龙。他的爹是西海龙王敖闰,现在说是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敖闰表奏玉帝,告了忤逆之罪。
可到了书中第四十三回的时候,西海龙王改名叫敖顺了,和北海龙王换了名了,西海储君太子叫摩昂的。
到了最后一回,如来怎么说的,是玉龙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
有意思吧,是笔误吗?肯定不是,那么这里面有什么玄机么?你听摩昂的名字,就知道这代表了是印度的龙名啊。这里面好像是说的佛道两家关于龙的未来王位之争,玉龙是牺牲品而已。但是我们看明朝历史上,明英宗(两度在位)明代宗两人的帝位之争,以及他们后人的储君之争,就明白了,老吴在这里影射了什么,那么玉龙的灵魂是谁,就不难知道了。
还返回书中,最后观音和木叉来到五指山下,孙悟空竟然认识菩萨,什么时候认识的,书里面之前一定也没有提及啊,如来都是之前头一次见到本相的。
这时候,孙悟空已然悟了一些空了,很多事情有点想起来了,前生前世的一些事情也记起来了些许。这孙悟空,是佛门中一位高级人物的转世!
果然“那大圣见性明心归佛教,这菩萨留情在意访圣僧”。
见性明心,书里面后来提到了好几处,这个观点是中国化佛教显宗中的禅宗提出来的,跟历史上真正玄奘大师西天求经的内容没有关系。
孙悟空自然要皈依原本,很痛快的就答应了观音提的条件。观音和徒弟继续到了长安,住了下来,不让城隍土地他们透露一丝讯息,欲知怎么寻访取经人,请听下回接着胡说。
看来,老吴给朱元璋做了一番总结之后,开始将目光转向他的继承者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了。在五行山下,这个孙悟空已经悄悄向朱祁镇(出生于1427年也就是宣德二年,仅仅四个月后便被立为太子。朱祁镇小时候受奶奶的影响很大,对佛是迷信的很,尽管他老爸朱瞻基根本不信释教。因此老吴才会说,大圣见性明心归佛教)过渡了。
驾住祥云,对迎接的众道,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嗯?这,这老吴也太逗儿了。佛经原文是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一个说原,一个讲离。老吴太有才了,点赞,鼓掌。那如来到底什么意思呢,单纯从如来的话里分析,是这样的。我用偌大智慧看遍了三界,除了孙悟空,都找不到第二个根本性原,就猴儿有最原始的根,善恶共存的根儿。
听了经过之后,大家便给佛爷庆功贺喜一番。
开篇诗最后说到,便见龙王三宝;在接下来后面的一段诗词中提到,受用龙宫法界。这说明佛教和道教一样,都是有龙文化的,过会儿再说下子。
虽然西洲不知年月(佛祖为何如此说,恰恰是在证明了关于阎王殿生死簿孙悟空的寿命是342年,其实是指的342个月,是朱元璋作为个普通“凡人”的时间。此后老朱就成了吴国公-吴王-洪武帝,已经算是“天子”了啊),但如来还是没糊涂,知道过了漫长的五百年左右,大伙儿聚一聚,盂兰盆会嘛(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这善男信女上供了那么多好玩意,也该让大家好好搓一顿的。
不能光吃啊,菩萨献诗,如来讲根本源流。说着说着,矛头一转儿,将四大洲风土人情介绍一下,这是一个经典解说啊。
(1421年春节,明太宗朱棣邀请了二十七个国家元首或代表参加大明新都城北京的大典,各方纷纷上书以示普天同庆。这些重量级人物来自亚欧非不同的临海国家,大都是乘坐郑和下西洋的舰船来华,因此尚有许多内陆国家无缘来贺。)
最后,如来才说了自己的实际心思,要传经入南洲,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韬光养晦,也该出击了。但是不能太明面上主动进攻,还得让南洲出个代表过来取经才行,可是得咱们先派个有法力的先过去给南洲授意挑明啊。
(既然西天不知年月,那么这个500年到底何解?从书中来看,孙悟空是在“王莽篡汉”的西元六年被镇压,在西元639(因为书中说了所谓的贞观十三)年才五行山下出来的,但是历史上的玄奘大师却是在西元629年天竺取经的,中间应该是一共大概623年啊。那么猛一听,这个五百年只是个大概凑数的,但是为何不说六百年哩,就是为了顺口好听么?大为可疑,我们来分析,西元1402年,朱棣刚刚即位不久,便派遣智光大师出使西域。明太宗的目的不是求经,而是宣传王化的。那么此时的如来竟然指的是朱棣啊,他在1403年将北平改为北京,开始做迁都的准备。在1421年将京师改为南京,将北京改为京师,昭告天下,闹的动静挺大。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如来召开的盂兰盆会。我们来分析,因为西天不知年月,即以月代年。从孙悟空大闹金銮殿也就是西元1370年四月的应昌战役开始算起,到1421年正月永乐皇帝正式改都北京,这其中一共是51×235÷19-8≈623个农历月。若是按照639-6=633来计算,那么就是到了1421年的十一月份。此时,北京城基本全部竣工,1420年底只是紫禁城基本完工。其实在西游记书中,如来的原话是“半千年”而不是五百年。这个所谓的五百年,主要是孙悟空从五行山下出来后,总是爱这么说的。那么猴子嘴里的“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肯定还有其它的含义。)
观音一听,绕着如来转了三圈,我去给提溜过来一个。
如来大喜,这观音八面玲珑的,一般什么人都能忽悠,非你莫属啊。去吧,要沿路打探各种虚实,有五样宝贝,你一手摇糖果一手抡大棒,找个取经人,再踅摸几个妖魔帮手的,就随机应变看着办吧。
观音好像明白了,但其实是稀里糊涂的,就还带着徒弟木叉下山,碰到玉真观金顶大仙,简单说了缘由经过,就半云半雾的走了。
中间赘述几段,郑和,本是马姓,回族人。他是在洪武十四年的时候,朱元璋派遣傅友德、蓝玉等人平定云南,马和做了明军的俘虏,后来进了南京皇宫,1384年辗转来到北平,服侍燕府。朱棣爱惜其是个好苗子,14岁的马和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同时马和长大成人后,身体健壮,于是就编入了军中,在靖难之役中立功不少,兵法和领军的才能得到了实战锻炼。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1404年亲自写了“郑”字赐给马和,以后就是郑和了。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1405年朱棣下令,让郑和以及王景弘统领近三万将士,第一次下西洋(1405-1407年);郑和返回仅半月的光景,便第二次下西洋(1407—1409年);修养了不到三个月,三下西洋(1409-1411年),这次姚广孝也参加进去了,从锡兰迎回了“佛牙舍利”。其后还有四次下西洋总计七次,最后一次病死于途中。
咱们就主要说的第一、二、三次下西洋,都是截至于印度洋,目的是宣扬朱棣的王化,而不是炫耀武力和军事占领。当然了,或许和朱棣当时的内外的不良处境有关,主要对手是北漠而非南洋、西洋;其次得显现明太宗乃是仁德贤君。
最和西游记第八回书能挂上钩的,莫过于第三次下西洋了。此时佛教在印度已经衰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才是佛国。
那么,此时的观音者,郑和也。但是郑和呢,其实是个虔诚的麦加信仰者,其父辈和祖父辈都曾去圣地朝拜过的。或许郑和在第四次下西洋的时候,有过这个朝圣的念头,他的船队曾经和圣地距离不远过,到底是否成行不太清楚,毕竟郑和作为主帅,责任重大,岂可擅离职守,估计也就是在海上遥望拜祭而已。郑和的第四次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最广,直达东非,是航海史上的巨大里程碑,令人叹息不已。
木叉者,王景弘也。王景弘,作为郑和的第一副手,曾经六下西洋(缺席了郑和第五次远航,是在国内做后勤保障准备工作。在郑和第七次出使途中去世后,王景弘作为临时主帅带领船队返回);并作为一把手1434年下南洋,此次远航也成了明朝大出海的终唱。
看西游记这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提到观音说的是“观音尊者”和“菩萨”,既不是西游记第六回所说的“观音”--高丽“圣人”遍照和尚辛旽,也不是西游记第十回中的“女真人”。因为在西游记第十回的时候,那个被魏征梦中斩杀的泾河龙王之“冤魂”骚扰李世民的时候,是“女真人”(观音菩萨)给用杨柳枝给暂时度走了。这个“女真人”很明显了,已经不再是郑和的映射对象,另有其人了。
书里描述的虽然很少,但却是相当关键的地方。观音预计取经人两三年就来了,但实际上用了5040天,佛教一年360天,也算十四年吧。就算未定,打上一倍的富余量,也才六年,但这也差得太多了吧。
仔细看,这金顶大仙住的是玉真观啊,明显是道士。观音被献茶献晕了,自己也着急着给佛爷办事,无心透漏了秘密。这金顶大仙就是个双料间谍呀,两方面都给负责收集传递情报的,玉真观就是天庭在灵山的一个办事处。
你看,如来是心里清楚的,但这样的事情很正常,不能说破的。吃喝开会的时候更没有邀请金顶大仙参加的,但不想观音没这个觉悟啊,给着急无心说漏嘴儿了。
这金顶大仙一听,嗯?佛教要有大动作啊?气坏了就,哦,吃喝的时候不叫我参加,观音你过来也不捎点瓜子儿的,某还知道客气客气让你喝口茶的呀。有这么干的么?你不仁我不义,甭管事情大小吧,赶紧抽空上报太上老君他们,也算完成了些任务指标呢,说不定还能立功受奖的。
此时的金顶大仙者,侯显也。他是藏族同胞,祖籍甘肃临潭,明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副手之一,地位仅次于王景弘。其少年时出家为僧,后到达南京。洪武时期,在西北战役中获得战功。侯显早在1403年便和智光大师出使西域,此后不断的下西洋从事外交。晚年退休后回到老家,明朝皇帝朱瞻基专门派人给其建造了侯家寺(或许就是书中的玉真观),供奉洪武皇帝金牌位,在当地成为佛家密宗聚会之地。因此,这个金顶大仙严格来说,是一位僧人,而不是道士。这个比较复杂,但主要的原因,应该就是侯显的身份太多了,功绩也多样化。
还说观音师徒,先来到流沙河,遇到沙僧了,打了一架,接受了观音的忽悠,答应了条件,谁愿意在这老受罪啊,何况还想有个前程呢。
接着走,到了福陵山,遇到了猪八戒了,打了一架,和沙僧一样,也说了自己的部分身世,接受条件。
但是从沙僧还有八戒的嘴里,我们知道,这两个目前只想改变处境,还梦想着至少恢复往日风光而已,两个人的身世作了简单交代,脾气性格描写的言简意赅,超经典。但是话里话外的点出来,佛门什么样的人都敢收。
第三个遇上了玉龙三太子,西海龙王敖闰之子,不日就要宰了啊。观音便赶紧上天求情,饶了玉龙,准备给后来的取经人当个脚力还行。
但是这里是相当可疑的,这玉龙和沙僧八戒还不太一样。沙僧八戒是犯事后早早就贬了下界的,天将押着玉龙好像是专门在这等着的,还必须要有玉帝的敕令才行。
而且,如来最早吩咐观音的时候,没有考虑脚力的,是只准备让唐僧收几个徒弟的,观音是自作主张的。而且玉帝要宰玉龙,在哪不行啊,非要在观音的路上么?看来玉帝是收到了金顶大仙的小汇报,正好敖家父子闹矛盾,就将玉龙摆在路上,验证一下情报的准确性,看看到底观音来不来。果然来了,好,做准备吧,以后西天取经路上,虽然不能明面上反对,毕竟都是仙佛嘛。但咱们也给添些乱子,至少让你多耗上十来年的。
现在是时候讲讲龙王的故事了。咱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龙的形象根深蒂固啊,真龙天子,龙的传人,太多了。
但是,这龙是什么?其实是图腾崇拜中的许多动物给凑起来的。开始的时候一点也不好看,后来逐渐逐渐的就添加了各种因素进去,那也是相当的复杂。
很早的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到了明朝的时候,基本定型了,李时珍的解说,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在明万历六年1578年定稿完成的。西游记中大量引用了其内容,也说明西游记这本书绝对不会早于1552年问世。
但是人家佛门也有龙,古印度的所谓龙其实跟大个的眼镜蛇差不多,后来也变了些模样的。观音后来将玉龙三太子给摘了颌下明珠,锯了角,退了鳞,先别变马的时候,这个形象跟印度的龙才接近些。后来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就把眼镜蛇给翻译成龙,好迅速被人理解啊,这眼镜蛇直接翻译过去,不就麻烦了吗?至少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对佛教传播有害无益。但是这眼镜蛇在印度那是有王的;而当时汉朝中国呢,龙是分颜色的黑,白,黄,红,绿,开始没王那么一说。
后来有意思了,逐渐的道教和佛教都认可了一个新生事物,龙王。指的是中国现在大多数人理解的龙王,是道教的也是佛教的共同都有的,但仅限于这个名字而已,长得什么模样你说你的,他扯他的。
那么现在观音救下的玉龙三太子,却是正儿八经的国粹-典型的中国小白神龙。他的爹是西海龙王敖闰,现在说是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敖闰表奏玉帝,告了忤逆之罪。
可到了书中第四十三回的时候,西海龙王改名叫敖顺了,和北海龙王换了名了,西海储君太子叫摩昂的。
到了最后一回,如来怎么说的,是玉龙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
有意思吧,是笔误吗?肯定不是,那么这里面有什么玄机么?你听摩昂的名字,就知道这代表了是印度的龙名啊。这里面好像是说的佛道两家关于龙的未来王位之争,玉龙是牺牲品而已。但是我们看明朝历史上,明英宗(两度在位)明代宗两人的帝位之争,以及他们后人的储君之争,就明白了,老吴在这里影射了什么,那么玉龙的灵魂是谁,就不难知道了。
还返回书中,最后观音和木叉来到五指山下,孙悟空竟然认识菩萨,什么时候认识的,书里面之前一定也没有提及啊,如来都是之前头一次见到本相的。
这时候,孙悟空已然悟了一些空了,很多事情有点想起来了,前生前世的一些事情也记起来了些许。这孙悟空,是佛门中一位高级人物的转世!
果然“那大圣见性明心归佛教,这菩萨留情在意访圣僧”。
见性明心,书里面后来提到了好几处,这个观点是中国化佛教显宗中的禅宗提出来的,跟历史上真正玄奘大师西天求经的内容没有关系。
孙悟空自然要皈依原本,很痛快的就答应了观音提的条件。观音和徒弟继续到了长安,住了下来,不让城隍土地他们透露一丝讯息,欲知怎么寻访取经人,请听下回接着胡说。
看来,老吴给朱元璋做了一番总结之后,开始将目光转向他的继承者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了。在五行山下,这个孙悟空已经悄悄向朱祁镇(出生于1427年也就是宣德二年,仅仅四个月后便被立为太子。朱祁镇小时候受奶奶的影响很大,对佛是迷信的很,尽管他老爸朱瞻基根本不信释教。因此老吴才会说,大圣见性明心归佛教)过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