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小说网 www.41xs.net,文道宗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监。
所以胡适被当时的语言文字学家黄侃,调侃为“著作监”。
总是“绝后”,文史留名。
比起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差远了。
因为他写不下去,宋元以后,白话在文学中的地位已经非常主流了,清末时就更不用说了。
卡文一点不稀奇。
既然已经在发展,还要你造个毛的势。
根据后来有人研究,白话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白话、欧化的白话。
即使欧化的白话,在新文化运动前也早已出现。
但那帮文化闯将是不承认的,恶意猜测,是怕影响他们“一切自我开始”的良好感觉。
事实上,书面语言白话是势所必然,小胳膊小腿起的推动作用有限。
牵涉到另一条罪名,口语和书面语的“言文一致”,殊不知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就算书面语改成白话,和口语依然不是一回事,谁天天讲话跟写文章似的?
回头看看,古时除了有书面交流需求的读书人、官员,老农说话难道不是白话?
两种白话区别在于词的意象。
比如李白《静夜思》就带有白话的感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胡适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两只蝴蝶》,发表在《新青年》,就是由欧化的白话写成。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他的本意是提倡白话文写诗,实际上全欧化的白话写诗惨不忍睹,不得不结合古白话。
《再别康桥》中,笙箫、夏虫等意象词汇,简洁、隽永等,都是古白话的特征。
从两首诗也可以看出,中国自身的白话依然无法适应世界交流需要,人间正道是沧桑,欧化的白话出现可能真是历史必然。只不过那场文化运动太过激烈,把自己弄残废了,文言差不多成了文物之类的玩意。
当然,也不是胡适一个人的问题,他只是站在北大讲台一呼百应的代表。
这个华夏的白话发展就比较缓和,大变革时期短得多。
沈哲对比两个时空,和眼前这几个人不同,感觉文言并不算没落。
在国文课本中占了很大比例,使用文言的还有不少人,没有完全脱离所有人的生活。
……
“韩老师,我是学文学的,就拿古今文学来举例说明?”沈哲道。
“说说看。”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沈哲一口气说了五句,引用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这几句听着有意思,我们历史上的文学发展确实是这个规律,继续往下说!”韩启功眼睛一亮。
归景林他们也颇感兴趣的盯着他。
沈哲点点头,说道:“一种文体流传的时间长了,作品数量自然变多,慢慢形成俗套。这时候,很难有人能写出新意,只好舍弃这种体裁,去创造新的体裁,除旧迎新……”
老先生忽然皱眉道:“你是说今不如古?”
沈哲暗暗笑笑,这正是他接下来要说的话,“整个文学来说,当然不是,而单独一种体裁,今不如古。”
“比如?”
“比如诗歌,现在的人就很难写出古人的水平?”
“你那几首怎么解释?”童百龄忽然问。
沈哲顿了一下,旋即微微摇头:“可能是我从小就读过不少古文的原因?”
“嗯,算你有道理。”
“举文学的例子,就是想说文言其实也一样,最初也不过是先秦口语。因为交通不便,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古人以此为标准,定下一种书面语言,供读书人‘笔谈’。如今,不再需要了,自然被抛弃。”
归景林哈哈笑道:“这么说,你也是白话文的拥护者?”
韩启功拿眼睛直瞪沈哲。
本来因为沈哲写过很出色的文言和古诗,才对他产生兴趣的,没想到一番话听下来,似乎不是一路人?
沈哲话音一转:“但我认为文言应该承担另一项任务。”
“说下去。”几为大师都催促。
韩启功道:“发现你这个小年轻很有想法啊。”
沈哲笑笑,没搭理这话茬,这些说法除了彼时空国学大师外,还有很多是从网上看来的。
“开始的时候,韩老师说文言没落,我不这么认为。从人数上看,不往远的说,就说最近的封建王朝满清,现在懂得文言的也比当时多不少,是吗?”
“这倒是真的,国民教育半个世纪,读完高中的学生基本都能看懂。”老先生道。
韩启功不屑道:“哪有什么用,没多少人使用。”
“韩老师,古时的文言也只是书面使用吧?”沈哲摇摇头,停顿了一下,说道:“占据人口极少数的读书人,平常说话之乎者也一番,也被认为是书呆子,康熙批折子都用‘知道了’打发,情况差不多嘛。”
韩启功若有所思,过了一会,皱眉道:“这么说,你反倒认为文言复兴了?”
沈哲笑了,摇头道:“当然不是,但如果说没落,太悲观了。”
“那另一项任务是怎么个说法?”
沈哲先打预防针:“各位老师,这都是我的个人看法,平时胡乱琢磨的……”
几人都哑然失笑,老先生笑骂道:“你说你的,对不对,他们自然会判断,不用这么小心。”
沈哲不好意思摸摸头,说道:“文言在历史两千年里,除了提供书面交流渠道外,还承担着传承我们本土文化的任务。是相对固定的一种文体,如果没有这种文体,可能华夏文化早就被割裂的不成样子了,别说先秦时期,估计唐宋文人的著作我们都看着费劲,因为口语在不停变化。”
韩启功点点头:“这些早有公论……”
他忽然愣住,思索一会,道:“你是说……”
沈哲笑道:“韩老师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就是承担传承文化的作用。”
“我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都来自与传承下来的文化,大部分载体就是以文言的形式。因为它的固定性和丰富性,所以一个高中毕业生能基本看懂2000年前的典籍,不会认为是鸟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阅读1000年的古英语,基本上傻眼。”
“白话文承担不了这个任务,变化太快,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词,如今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
“华夏虽然是多民族国家,能聚成一个整体,就是因为认同这个共同的传承文化。”
“如果自身文化都不认同,即使拿着华夏国籍,也不能算华夏人……”
“反之,不在国内生活,也是同胞。”
“会不会使用文言创作,我感觉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学习文言,至少要能大致明白,是非常必须的。”
沈哲咳嗽一声,润润嗓子。
“各位老师,这就是我的一些看法。”
太监。
所以胡适被当时的语言文字学家黄侃,调侃为“著作监”。
总是“绝后”,文史留名。
比起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差远了。
因为他写不下去,宋元以后,白话在文学中的地位已经非常主流了,清末时就更不用说了。
卡文一点不稀奇。
既然已经在发展,还要你造个毛的势。
根据后来有人研究,白话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白话、欧化的白话。
即使欧化的白话,在新文化运动前也早已出现。
但那帮文化闯将是不承认的,恶意猜测,是怕影响他们“一切自我开始”的良好感觉。
事实上,书面语言白话是势所必然,小胳膊小腿起的推动作用有限。
牵涉到另一条罪名,口语和书面语的“言文一致”,殊不知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就算书面语改成白话,和口语依然不是一回事,谁天天讲话跟写文章似的?
回头看看,古时除了有书面交流需求的读书人、官员,老农说话难道不是白话?
两种白话区别在于词的意象。
比如李白《静夜思》就带有白话的感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胡适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两只蝴蝶》,发表在《新青年》,就是由欧化的白话写成。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他的本意是提倡白话文写诗,实际上全欧化的白话写诗惨不忍睹,不得不结合古白话。
《再别康桥》中,笙箫、夏虫等意象词汇,简洁、隽永等,都是古白话的特征。
从两首诗也可以看出,中国自身的白话依然无法适应世界交流需要,人间正道是沧桑,欧化的白话出现可能真是历史必然。只不过那场文化运动太过激烈,把自己弄残废了,文言差不多成了文物之类的玩意。
当然,也不是胡适一个人的问题,他只是站在北大讲台一呼百应的代表。
这个华夏的白话发展就比较缓和,大变革时期短得多。
沈哲对比两个时空,和眼前这几个人不同,感觉文言并不算没落。
在国文课本中占了很大比例,使用文言的还有不少人,没有完全脱离所有人的生活。
……
“韩老师,我是学文学的,就拿古今文学来举例说明?”沈哲道。
“说说看。”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沈哲一口气说了五句,引用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这几句听着有意思,我们历史上的文学发展确实是这个规律,继续往下说!”韩启功眼睛一亮。
归景林他们也颇感兴趣的盯着他。
沈哲点点头,说道:“一种文体流传的时间长了,作品数量自然变多,慢慢形成俗套。这时候,很难有人能写出新意,只好舍弃这种体裁,去创造新的体裁,除旧迎新……”
老先生忽然皱眉道:“你是说今不如古?”
沈哲暗暗笑笑,这正是他接下来要说的话,“整个文学来说,当然不是,而单独一种体裁,今不如古。”
“比如?”
“比如诗歌,现在的人就很难写出古人的水平?”
“你那几首怎么解释?”童百龄忽然问。
沈哲顿了一下,旋即微微摇头:“可能是我从小就读过不少古文的原因?”
“嗯,算你有道理。”
“举文学的例子,就是想说文言其实也一样,最初也不过是先秦口语。因为交通不便,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古人以此为标准,定下一种书面语言,供读书人‘笔谈’。如今,不再需要了,自然被抛弃。”
归景林哈哈笑道:“这么说,你也是白话文的拥护者?”
韩启功拿眼睛直瞪沈哲。
本来因为沈哲写过很出色的文言和古诗,才对他产生兴趣的,没想到一番话听下来,似乎不是一路人?
沈哲话音一转:“但我认为文言应该承担另一项任务。”
“说下去。”几为大师都催促。
韩启功道:“发现你这个小年轻很有想法啊。”
沈哲笑笑,没搭理这话茬,这些说法除了彼时空国学大师外,还有很多是从网上看来的。
“开始的时候,韩老师说文言没落,我不这么认为。从人数上看,不往远的说,就说最近的封建王朝满清,现在懂得文言的也比当时多不少,是吗?”
“这倒是真的,国民教育半个世纪,读完高中的学生基本都能看懂。”老先生道。
韩启功不屑道:“哪有什么用,没多少人使用。”
“韩老师,古时的文言也只是书面使用吧?”沈哲摇摇头,停顿了一下,说道:“占据人口极少数的读书人,平常说话之乎者也一番,也被认为是书呆子,康熙批折子都用‘知道了’打发,情况差不多嘛。”
韩启功若有所思,过了一会,皱眉道:“这么说,你反倒认为文言复兴了?”
沈哲笑了,摇头道:“当然不是,但如果说没落,太悲观了。”
“那另一项任务是怎么个说法?”
沈哲先打预防针:“各位老师,这都是我的个人看法,平时胡乱琢磨的……”
几人都哑然失笑,老先生笑骂道:“你说你的,对不对,他们自然会判断,不用这么小心。”
沈哲不好意思摸摸头,说道:“文言在历史两千年里,除了提供书面交流渠道外,还承担着传承我们本土文化的任务。是相对固定的一种文体,如果没有这种文体,可能华夏文化早就被割裂的不成样子了,别说先秦时期,估计唐宋文人的著作我们都看着费劲,因为口语在不停变化。”
韩启功点点头:“这些早有公论……”
他忽然愣住,思索一会,道:“你是说……”
沈哲笑道:“韩老师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就是承担传承文化的作用。”
“我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都来自与传承下来的文化,大部分载体就是以文言的形式。因为它的固定性和丰富性,所以一个高中毕业生能基本看懂2000年前的典籍,不会认为是鸟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阅读1000年的古英语,基本上傻眼。”
“白话文承担不了这个任务,变化太快,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词,如今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
“华夏虽然是多民族国家,能聚成一个整体,就是因为认同这个共同的传承文化。”
“如果自身文化都不认同,即使拿着华夏国籍,也不能算华夏人……”
“反之,不在国内生活,也是同胞。”
“会不会使用文言创作,我感觉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学习文言,至少要能大致明白,是非常必须的。”
沈哲咳嗽一声,润润嗓子。
“各位老师,这就是我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