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小说网 www.41xs.net,蜀山轶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张不伦的记忆中,小时候左邻右舍的人形形色色,但特别有意思。
七八十年代,张不伦家住的工厂家属区内,就有一批统称叫老队员的,基本上一人一间平房。年幼的张不伦经常去他们那玩,看着他们日常插科打诨,长吁短叹,多少年后,再结合父辈们的回忆,才了解老队员是怎么样的一个群体。
60年代上海支援合肥建设,张不伦家所在的工厂那时候还属于安徽省司法厅下属单位,就这样,送来了一批又一批改造对象。这一批人直到七十年代才陆陆续续开始恢复身份待遇,因此大家称呼为老队员。当然,这里面确实有需要改造的,但有好几个因为什么进来的,到现在说起来都是一段笑话。
有个叫宗路的,解放前原来是上海管片的一个警察署长,尽管在民间口碑不太好,有点欺压百姓作风,但人比较精明,大事小事拎的清清爽爽,于是解放后还是被留用了。十几年后的一天,上级领导亲自找他谈话,交代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让他亲自押解一批犯人去张不伦他们厂,保证路上一个都不能丢。并且很严肃地交给宗路一个盖着红章的密封档案袋,特别叮嘱,一定要到地方当着组织的面才能打开。
对于宗路而言,当时就感觉接了个光荣且露脸的任务,把枪一挎,精神抖擞押着十五个犯人就上路了。于是,在上海到合肥的绿皮火车上,一路趾高气昂连训话带各种管教,好好过了一把当带队领导的瘾。
到了工厂,开始办理交接,接收干部带着干警打开档案袋,按着文件开始点名,一直点了十五个名字一个不少。可突然间,干部瞥了宗路一眼,报出了最后一个名字:“宗路!”
宗路习惯性地立正答到,干警一步上前就把他枪下了。干部微微点头,开始做总结发言:“应到十六人,实到十六人,宗路,干得不错。”
估计那个时候宗路想死的心都有了。
于是后来的多少年里,这件事一直成为一起过来那帮人的笑柄,为此宗路没少自掏腰包,大大小小的赔罪酒请了不少回,再到后来就成了固定的兄弟聚会了。
改造中的宗路一直在反思,酒后经常絮絮叨叨:“得罪人了,得罪人了!”
从进工厂后,再也看不见一个飞扬跋扈的宗警长。到了七十年代,只有一个沉默寡言,见人就点头哈腰,微笑致意的宗师傅。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张不伦所在的工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销量急剧下滑,三角债积压严重,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于是厂领导一狠心,全厂挂榜招贤,谁能卖车,谁能要账,就让谁上。
第一个揭榜的居然是宗路,还是那副客客气气的样子,只是当着全厂职工的面定了一个小目标,不拿工资拿提成,去河北,两个月卖40台车,要回200万积压货款。
宗路装着介绍信踏上了北去的列车,正儿八经成了一个国有企业销售员,河北成了他第一个主战场。对于宗路而言,那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厂里看好的人还真不多。只有一起来的十五个兄弟一直坚决挺他,其中有两个还和他一起报了名,去了其他地方。
两个月后,宗路成绩斐然,不仅销量任务翻番,积压货款也一清而空。至于过程,那是另一个故事了。因为到张不伦做销售的时候,宗师傅耳提面命,还教授了不少套路。由此宗路彻底奠定了在厂里销售大拿地位,后来和那些兄弟们一起,还组建了好几个驻外办事处。
九十年代中期,退休后的宗路依然闲不住,在工厂边开了一个配件店。有着早年做销售的资源,居然生意越做越大,渐渐阔绰了起来。经常能看到他喝得面红耳赤,骂骂咧咧,教训手下员工,因琐事和左右邻居斗狠。渐渐地,往日谦恭之气不在,仿佛当年那个耀武扬威的宗警长又回来了。后来,似乎还传出了不少绯闻。
2000年左右吧,一天,张不伦偶然路过配件店,只见不少警察堵在门口,警灯闪烁,就看到了垂头丧气被押上警车的宗路。
张不伦也疑惑,突然发现人群中有个熟人,当年那十五个人当中的一个,已是两鬓斑白的老头了。
“唉,老宗不听我们劝,一心就想干大的,这次好像犯在走私案上了!”老头说。
还有位姓查的,张不伦一直称呼他为查公公。厂里的老检验员,也是张不伦母亲的师傅。
说起查老头进来的原因,据说由此曾经还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跨度几十年的家庭恩怨情仇大战。
那是在六十年代初,壮年时的查公公住在上海四川路一带,做点小生意,日子基本算是衣食无忧。
一个周末,他奉老婆命,拎着大包小包礼物独自一人去探望岳母。
那时,上海弄堂里经常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多少带点彩头。也算是赶巧了,查公公一进门,岳母家里鏖战正酣。看... -->>
在张不伦的记忆中,小时候左邻右舍的人形形色色,但特别有意思。
七八十年代,张不伦家住的工厂家属区内,就有一批统称叫老队员的,基本上一人一间平房。年幼的张不伦经常去他们那玩,看着他们日常插科打诨,长吁短叹,多少年后,再结合父辈们的回忆,才了解老队员是怎么样的一个群体。
60年代上海支援合肥建设,张不伦家所在的工厂那时候还属于安徽省司法厅下属单位,就这样,送来了一批又一批改造对象。这一批人直到七十年代才陆陆续续开始恢复身份待遇,因此大家称呼为老队员。当然,这里面确实有需要改造的,但有好几个因为什么进来的,到现在说起来都是一段笑话。
有个叫宗路的,解放前原来是上海管片的一个警察署长,尽管在民间口碑不太好,有点欺压百姓作风,但人比较精明,大事小事拎的清清爽爽,于是解放后还是被留用了。十几年后的一天,上级领导亲自找他谈话,交代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让他亲自押解一批犯人去张不伦他们厂,保证路上一个都不能丢。并且很严肃地交给宗路一个盖着红章的密封档案袋,特别叮嘱,一定要到地方当着组织的面才能打开。
对于宗路而言,当时就感觉接了个光荣且露脸的任务,把枪一挎,精神抖擞押着十五个犯人就上路了。于是,在上海到合肥的绿皮火车上,一路趾高气昂连训话带各种管教,好好过了一把当带队领导的瘾。
到了工厂,开始办理交接,接收干部带着干警打开档案袋,按着文件开始点名,一直点了十五个名字一个不少。可突然间,干部瞥了宗路一眼,报出了最后一个名字:“宗路!”
宗路习惯性地立正答到,干警一步上前就把他枪下了。干部微微点头,开始做总结发言:“应到十六人,实到十六人,宗路,干得不错。”
估计那个时候宗路想死的心都有了。
于是后来的多少年里,这件事一直成为一起过来那帮人的笑柄,为此宗路没少自掏腰包,大大小小的赔罪酒请了不少回,再到后来就成了固定的兄弟聚会了。
改造中的宗路一直在反思,酒后经常絮絮叨叨:“得罪人了,得罪人了!”
从进工厂后,再也看不见一个飞扬跋扈的宗警长。到了七十年代,只有一个沉默寡言,见人就点头哈腰,微笑致意的宗师傅。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张不伦所在的工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销量急剧下滑,三角债积压严重,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于是厂领导一狠心,全厂挂榜招贤,谁能卖车,谁能要账,就让谁上。
第一个揭榜的居然是宗路,还是那副客客气气的样子,只是当着全厂职工的面定了一个小目标,不拿工资拿提成,去河北,两个月卖40台车,要回200万积压货款。
宗路装着介绍信踏上了北去的列车,正儿八经成了一个国有企业销售员,河北成了他第一个主战场。对于宗路而言,那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厂里看好的人还真不多。只有一起来的十五个兄弟一直坚决挺他,其中有两个还和他一起报了名,去了其他地方。
两个月后,宗路成绩斐然,不仅销量任务翻番,积压货款也一清而空。至于过程,那是另一个故事了。因为到张不伦做销售的时候,宗师傅耳提面命,还教授了不少套路。由此宗路彻底奠定了在厂里销售大拿地位,后来和那些兄弟们一起,还组建了好几个驻外办事处。
九十年代中期,退休后的宗路依然闲不住,在工厂边开了一个配件店。有着早年做销售的资源,居然生意越做越大,渐渐阔绰了起来。经常能看到他喝得面红耳赤,骂骂咧咧,教训手下员工,因琐事和左右邻居斗狠。渐渐地,往日谦恭之气不在,仿佛当年那个耀武扬威的宗警长又回来了。后来,似乎还传出了不少绯闻。
2000年左右吧,一天,张不伦偶然路过配件店,只见不少警察堵在门口,警灯闪烁,就看到了垂头丧气被押上警车的宗路。
张不伦也疑惑,突然发现人群中有个熟人,当年那十五个人当中的一个,已是两鬓斑白的老头了。
“唉,老宗不听我们劝,一心就想干大的,这次好像犯在走私案上了!”老头说。
还有位姓查的,张不伦一直称呼他为查公公。厂里的老检验员,也是张不伦母亲的师傅。
说起查老头进来的原因,据说由此曾经还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跨度几十年的家庭恩怨情仇大战。
那是在六十年代初,壮年时的查公公住在上海四川路一带,做点小生意,日子基本算是衣食无忧。
一个周末,他奉老婆命,拎着大包小包礼物独自一人去探望岳母。
那时,上海弄堂里经常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多少带点彩头。也算是赶巧了,查公公一进门,岳母家里鏖战正酣。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