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小说网 www.41xs.net,温小姐,段少又来求复婚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师”。(8)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
《学记》:教育作用;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尊师重教;“教学相长”。
4.儒学独尊与读经入仕教育模式的形成
(1)秦代的教育政策与措施统一文字;禁止私学;实行吏师制度。
(2)“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3)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4)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齐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和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道统说;“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师道观。
6.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学校的制约;“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7.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义利观;“实才实德”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8.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
为师”。(8)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
《学记》:教育作用;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尊师重教;“教学相长”。
4.儒学独尊与读经入仕教育模式的形成
(1)秦代的教育政策与措施统一文字;禁止私学;实行吏师制度。
(2)“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3)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4)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齐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和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道统说;“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师道观。
6.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学校的制约;“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7.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义利观;“实才实德”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8.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