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小说网 www.41xs.net,恶女当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启年满意的捋须点头,从头到尾的将信件诵读一遍,眉头不自觉的皱了起来,信件写的不错,但是似乎……大概……也许和林婉儿的性格不符啊。
随手撕掉文采斐然的信件,王启年叹口气,摇摇头,继续研墨,双眼盯着烛火发呆,最后胸有成竹,提笔,落笔。
志远同学,看到你的来信,本姑娘十分高兴,哈哈,想着在澶州有个人惦念着自己,心里总会甜滋滋的。不过你的信件印泥封装的太厚,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拆开。听说你近来读书很用功,这很好,这很不好,学习这玩意,你不能太用功,不然累到自己就不好了,别在上京城见到你的时候,发现瘦得跟猴子似的。文武状元可是个技术活,自古到今都没有出现一个,所以不要太强求,随其自然就好。得个榜眼、探花什么的,也不错的。俗话说,有所执方有所得,但是也有句古话说得好,放下才能得到。哈哈,前一句是古人说的,后一句是我杜撰的,但是我觉得自己说的很有道理,希望你能听取。
又写完一封信,王启年终于满意的点点头,以林婉儿的口气写信,一定要随意自然,东一句,西一句,不能太过板正,一笔一划,而且字体一定要惨一些,横七竖八一些。
才女林婉儿才情无双,但是写的字实在不敢恭维。
为了彰显信件的真实性,王大人还特意在信件纸张的空白处滴了一大滴墨迹,画了一只乌龟。
这是林婉儿的习惯,她曾经在上京城写信回澶州林家,而自己恰巧在林家做客。也看过一封,最后落款处是一只乌龟。
林任重呵呵干笑一声,解释道:“大姐的习惯,呵呵。”
将信件折好,装进信封,和那块上好的玉簪子放在一块,王启年像是完成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咚咚咚”。三声轻轻敲门的声音响起来,极为有规律,不用说。肯定是隔壁那位豫州刺史了。
王启年整理一下衣衫,轻轻拉开门,那位大人手里提着一壶酒和小半包花生米:“哎,今夜朝廷下令不准百官出客栈。可惜了如此大好的圆月,你我小酌一下?”
忍不住轻轻摇头。王启年将对方引入房间,这位大人每次都说小酌,但是喝到最后完全就是牛饮,胡言乱语倒也不会。只是爱打酒嗝,整个房间内弥漫着别样的味道,想想都让人心醉了。也碎了。
刺史大人在豫州有一个“酒嗝刺史”的称呼,和王启年的“脏话知州”算是不谋而合。交相呼应了。
摆上花生米,两人相对而坐,斟上清酒,捏一个花生米入嘴,随即一口小酒,入口柔,一线喉,眯眼沉醉,怎一个美字了得。
两人交谈向来无忌,从风土人情到公务琐事,不一而足。
一个来自商业较为发达的澶州,一个来自农业繁盛的豫州,一开始会有所政见相驳,但是说到最后,两人竟然觉得殊途同归,农业是根本,商业是致富之道。
此外,两人还对如今大魏国的“一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
这里的“一对”指的很广,比如西凉王和大将军、林婉儿和陈诺诺、西凉王和靖安王、赵乾和徐云枫、西凉和镇北军、匈奴和西胡。
不似京官那般,一味诋毁西凉王徐骁,恨不得将他抽筋扒皮,两人从心底敬佩那位远西凉王,平定中原,定鼎天下,这位王爷做出的贡献绝对不是如今史书上写的那般。
礼部编撰《大魏国史》有意无意淡化了徐骁的丰功伟绩,过分突出了“襄樊死城”、“徐骁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些事情,而且将原因写的模棱两可,在云雾之间,朦朦胧胧,看不清楚——襄樊铁城,久攻不下,兵折将损,凉王震怒,赤膊上阵,披甲持枪。襄樊下,凉王屠全城泄私愤,血流满地,天地猩红。——京城乱,凉王疯,率十万精兵,出城寻王妃,未果,自囚于室,饮酒买醉,不问天下,致十死士袭宫,匈奴南下,陷中原于危。——西凉起兵十余万,抢河套,危上京。朝廷百官,心系社稷,问凉王“十问”,凉王嚣张,以污言秽语作答,辱百官,骂朝廷,百官豁达,忍之。——凉王封于西凉三州,骄奢淫逸,大兴土木,王府围山而建,亭台楼榭,崎岖蔓延,犬牙交错,其势尤胜于阿房宫。
每每读到此种桥段,王启年总是忍不住要在心里骂礼部一句:“龟儿子的。”
西凉王的彪炳战绩怎么不写,将西胡打得满地找牙怎么不写,司马尺领兵攻击匈奴怎么不写,渭水同盟,凉王持刀而立,震慑匈奴王怎么不写?
至于大将军夏侯襄阳,两人更是心悦诚服,从心里敬佩。大将军之才,天下共知。如今大将军身在镇北军,将镇北军打理的井井有条,还击溃了匈奴叛军,当年赴凉封王的不是徐骁,而是大将军,也能够打垮西胡。即使留在上京城,统领三省六部,大将军也能运筹帷幄,不比如今的宰相潘春伟差。
又谈到林婉儿和陈诺诺,两人脸上皆是敬佩的神色,澶州知州和豫州刺史在官衔上不算显赫,但是两人对于学问可是自信到自负的,能对两个女子佩服,可见两位女子何等出众。
不过两人却在林婉儿和陈诺诺谁排名前后争吵不已,王启年一致认为林婉儿应该在前,称呼为“南林北陈”。
而豫州刺史却不住摇头,“知州大人,此言差矣,莫要和林姑娘是同乡就要厚此薄彼,就才情来看,还是陈姑娘略胜一筹。”
王启年摇摇头:“刺史大人此言才是真真的差矣,小文榜一口气上八篇,又能写出《西厢记》《石头记》等旷古奇书。才情已经无双,怎会比陈姑娘差呢。我看这世间才情最高的便是林姑娘。”
“知州大人,那林姑娘确实是写出了锦绣文章,但是陈姑娘在文渊阁,潜心修撰《四库全书》,可是与黎民百姓有大大的益处的,连陛下都夸陈姑娘为女学士。敢问林姑娘有... -->>
王启年满意的捋须点头,从头到尾的将信件诵读一遍,眉头不自觉的皱了起来,信件写的不错,但是似乎……大概……也许和林婉儿的性格不符啊。
随手撕掉文采斐然的信件,王启年叹口气,摇摇头,继续研墨,双眼盯着烛火发呆,最后胸有成竹,提笔,落笔。
志远同学,看到你的来信,本姑娘十分高兴,哈哈,想着在澶州有个人惦念着自己,心里总会甜滋滋的。不过你的信件印泥封装的太厚,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拆开。听说你近来读书很用功,这很好,这很不好,学习这玩意,你不能太用功,不然累到自己就不好了,别在上京城见到你的时候,发现瘦得跟猴子似的。文武状元可是个技术活,自古到今都没有出现一个,所以不要太强求,随其自然就好。得个榜眼、探花什么的,也不错的。俗话说,有所执方有所得,但是也有句古话说得好,放下才能得到。哈哈,前一句是古人说的,后一句是我杜撰的,但是我觉得自己说的很有道理,希望你能听取。
又写完一封信,王启年终于满意的点点头,以林婉儿的口气写信,一定要随意自然,东一句,西一句,不能太过板正,一笔一划,而且字体一定要惨一些,横七竖八一些。
才女林婉儿才情无双,但是写的字实在不敢恭维。
为了彰显信件的真实性,王大人还特意在信件纸张的空白处滴了一大滴墨迹,画了一只乌龟。
这是林婉儿的习惯,她曾经在上京城写信回澶州林家,而自己恰巧在林家做客。也看过一封,最后落款处是一只乌龟。
林任重呵呵干笑一声,解释道:“大姐的习惯,呵呵。”
将信件折好,装进信封,和那块上好的玉簪子放在一块,王启年像是完成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咚咚咚”。三声轻轻敲门的声音响起来,极为有规律,不用说。肯定是隔壁那位豫州刺史了。
王启年整理一下衣衫,轻轻拉开门,那位大人手里提着一壶酒和小半包花生米:“哎,今夜朝廷下令不准百官出客栈。可惜了如此大好的圆月,你我小酌一下?”
忍不住轻轻摇头。王启年将对方引入房间,这位大人每次都说小酌,但是喝到最后完全就是牛饮,胡言乱语倒也不会。只是爱打酒嗝,整个房间内弥漫着别样的味道,想想都让人心醉了。也碎了。
刺史大人在豫州有一个“酒嗝刺史”的称呼,和王启年的“脏话知州”算是不谋而合。交相呼应了。
摆上花生米,两人相对而坐,斟上清酒,捏一个花生米入嘴,随即一口小酒,入口柔,一线喉,眯眼沉醉,怎一个美字了得。
两人交谈向来无忌,从风土人情到公务琐事,不一而足。
一个来自商业较为发达的澶州,一个来自农业繁盛的豫州,一开始会有所政见相驳,但是说到最后,两人竟然觉得殊途同归,农业是根本,商业是致富之道。
此外,两人还对如今大魏国的“一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
这里的“一对”指的很广,比如西凉王和大将军、林婉儿和陈诺诺、西凉王和靖安王、赵乾和徐云枫、西凉和镇北军、匈奴和西胡。
不似京官那般,一味诋毁西凉王徐骁,恨不得将他抽筋扒皮,两人从心底敬佩那位远西凉王,平定中原,定鼎天下,这位王爷做出的贡献绝对不是如今史书上写的那般。
礼部编撰《大魏国史》有意无意淡化了徐骁的丰功伟绩,过分突出了“襄樊死城”、“徐骁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些事情,而且将原因写的模棱两可,在云雾之间,朦朦胧胧,看不清楚——襄樊铁城,久攻不下,兵折将损,凉王震怒,赤膊上阵,披甲持枪。襄樊下,凉王屠全城泄私愤,血流满地,天地猩红。——京城乱,凉王疯,率十万精兵,出城寻王妃,未果,自囚于室,饮酒买醉,不问天下,致十死士袭宫,匈奴南下,陷中原于危。——西凉起兵十余万,抢河套,危上京。朝廷百官,心系社稷,问凉王“十问”,凉王嚣张,以污言秽语作答,辱百官,骂朝廷,百官豁达,忍之。——凉王封于西凉三州,骄奢淫逸,大兴土木,王府围山而建,亭台楼榭,崎岖蔓延,犬牙交错,其势尤胜于阿房宫。
每每读到此种桥段,王启年总是忍不住要在心里骂礼部一句:“龟儿子的。”
西凉王的彪炳战绩怎么不写,将西胡打得满地找牙怎么不写,司马尺领兵攻击匈奴怎么不写,渭水同盟,凉王持刀而立,震慑匈奴王怎么不写?
至于大将军夏侯襄阳,两人更是心悦诚服,从心里敬佩。大将军之才,天下共知。如今大将军身在镇北军,将镇北军打理的井井有条,还击溃了匈奴叛军,当年赴凉封王的不是徐骁,而是大将军,也能够打垮西胡。即使留在上京城,统领三省六部,大将军也能运筹帷幄,不比如今的宰相潘春伟差。
又谈到林婉儿和陈诺诺,两人脸上皆是敬佩的神色,澶州知州和豫州刺史在官衔上不算显赫,但是两人对于学问可是自信到自负的,能对两个女子佩服,可见两位女子何等出众。
不过两人却在林婉儿和陈诺诺谁排名前后争吵不已,王启年一致认为林婉儿应该在前,称呼为“南林北陈”。
而豫州刺史却不住摇头,“知州大人,此言差矣,莫要和林姑娘是同乡就要厚此薄彼,就才情来看,还是陈姑娘略胜一筹。”
王启年摇摇头:“刺史大人此言才是真真的差矣,小文榜一口气上八篇,又能写出《西厢记》《石头记》等旷古奇书。才情已经无双,怎会比陈姑娘差呢。我看这世间才情最高的便是林姑娘。”
“知州大人,那林姑娘确实是写出了锦绣文章,但是陈姑娘在文渊阁,潜心修撰《四库全书》,可是与黎民百姓有大大的益处的,连陛下都夸陈姑娘为女学士。敢问林姑娘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