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小说网 www.41xs.net,穿越1879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际,杀掉或者废掉光绪,发动政变”。这是一个让体制内的人一眼就能看穿的谣言。慈禧离开权力中心北京去天津谋杀光绪搞“政变”,那只有一种情况:北京的局势(特别是军权)她已经无法掌控,需要去天津“借兵”。另外,权谋家永远考虑的是最坏的情况,跑到天津去“政变”,即使成功了,谁来替她坐镇皇宫?一旦后院起火怎么办?历史上的“政变”者,没有一个人会离开大本营跑到外面去搞的,此事只要站在慈禧的角度想一想,就能发现不可能。这个谣言尽管低劣,但是它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成了康有为同志实施围园杀后计划的借口,带领大家铤而走险,最后毁了维新变法。李经述对李鸿章说:“现在我们要充分利用慈禧太后和端王的矛盾,制造谣言,这样就可以保住光绪皇帝的皇位!这叫以彼之道,还失彼身。”
李鸿章点点头,道:“其实家父也明白,要废黜皇上的,并不是太后,而是端王!”
作为政治权谋的高手,李鸿章早就看透了慈禧对光绪的真正态度,她并不想废黜光绪:当初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去世时,同治的老婆已有孕在身,只要她生下皇子,就是新的皇帝,慈禧就是皇奶奶(皇祖母),而慈禧正是担心自己的儿媳生个儿子,自己成为皇祖母级别的人,不能再以“太后”的名义进行听政或者训政,才不惜逼迫儿媳自杀,挑选同治的堂弟载湉过继给自己当“儿子”继位,她也就安安心心地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而光绪的懦弱和孝顺的性格是能够让慈禧满意的。
总体来说,慈禧出颐和园临朝训政,大权在握,光绪皇帝是个完美的道具,立溥儁为新君,对慈禧没什么好处!慈禧之所以要立溥儁为大阿哥,只不过是要拉拢端王,做给端王集团看看的,因为端王代表的满族皇亲贵族保守势力,他们是根正苗红的皇室后代,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天潢贵胄,而且这伙人还渗透进了军队,这也是慈禧为什么选择跟端王合作的原因。
当时,北京城内的军队主要是八旗军。虽然八旗军早已堕落不堪,战斗力惊人下降,然而,八旗军也有一项朝廷其他军队永远无法比拟的优势——驻扎北京。当时的整个北京分为三大区域:宫城、皇城和京城。宫城就是如今叫做“故宫”的地方,就是紫禁城。皇宫有4个正门——分别是南面的午门、北面的神武门、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华门和西华门。四门之外,就是皇城,是皇亲国戚、王爷王公的住宅小区。皇城围墙之外,才是常说的“京城”。禁旅八旗的三大主力:神机营、武胜新队和步军营。掌握神机营的人便是庆亲王奕劻。在神机营的外围,就是端王载漪亲自率领的“武胜新队”,除了协助神机营保卫皇宫,主要负责保卫王爷亲贵集中居住的皇城的安全。再往外,负责守卫和保障内外城治安的就是步军统领衙门,简称步军营,掌握在荣禄手里。
慈禧有足够的底气扼杀维新变法,是因为庆亲王奕劻基本不敢管事,端王载漪和荣禄都支持她。但是,扼杀新政之后,端王集团和慈禧太后的矛盾就加深了。这种矛盾体现在对光绪皇帝废立的意见上——反对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他们的“政治共识”,但他们一开始就有分歧,慈禧反对的是要保持光绪的皇帝名号而由她临朝训政,而端王等人却怕慈禧死后光绪报复,要废掉光绪这个皇帝,在满族亲贵中挑选一个他们自己的人(溥儁)上台。所以端王集团的高官一次次在慈禧面前不是造谣就是哭诉,说光绪的坏话,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废了光绪。但问题是,溥儁成为新皇帝,就算过继给光绪皇帝,又是慈禧的孙子辈人物,那么慈禧又将面临当年同治去世后的难题:她要荣升为皇祖母!
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臣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极力反对废黜光绪皇帝。当时,他们这些汉臣,反对废黜光绪皇帝,更重的是因为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代表了革新的力量,代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清廷内部新的党争就形成了:对阵的双方就是端王、刚毅等代表的满族亲贵势力“满党”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党”。
端王等满族亲贵希望“回到过去”,即复旧。不仅要回到洋务运动之前,甚至最好回到大清开国之时,那时的满人威风八面,特权压倒一切,在他们看来,朝廷就是满人的,朝廷的统治本来就是建立在满人特权基础上的,一旦满人失势,就会危及朝廷统治。所以,他们复旧的呼声在打着维护朝廷统治稳定的旗号,刚毅就公开叫嚣:“汉人一强,满人必亡!”
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臣们希望改革继续,洋务运动是他们的主要奋斗之地,他们希望中国面向未来。
至于慈禧太后和荣禄,他们乐于见到两派的争斗,搞权力的制衡,是慈禧最喜欢的拿手好戏!
此时,光绪皇帝的废立,就成了端王集团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争斗的焦点,这满汉之争,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之争,关乎中国回到过去还是面向未来。所以不仅刘坤一很大胆,发电报警告端王集团和慈禧太后废掉光绪的阻力很大——“经权之说须慎,中外之口宜防”,张之洞本来也是在这封电报上联名的,不过电报发出之后,他突然有些后怕,觉得还是让刘坤一和李鸿章在前面冲锋陷阵比较好,自己在背后支持就可以了,于是叫人在半路上“截”下这封电报,把自己的名字给抹去;而李鸿章,更是不惜在颐和园和慈禧太后当面翻脸。
慈禧太后也并非铁了心要废黜光绪,不然李鸿章和她争论,就不是调任两广总督了,而是和翁帝师一样告老还乡了。李经述的想法,就是“以退为进”,造谣端王已经开始准备让儿子登上皇位了。
不久,京城里谣言四起,说端王府在忙着准备一场庆典,表面上自然是庆祝溥儁晋封“大阿哥”,而实际上却是为光绪皇帝“禅位”做准备和造势,他们甚至向各国驻北京公使发出了“喜帖”。同时,汉党这边也有很多大臣为了自己的名节和官位,纷纷弹劾端王,张佩纶等御史奋笔疾书,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云贵总督王文韶等人纷纷上折,慈禧这下顿时觉得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仔细一想,自己训政和垂帘听政其实也没什么区别,终于没再提废黜光绪皇帝的事。
这一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就尴尬了,入了宫却当不了皇帝,光绪皇帝才二十出头,有得等了。端王恼羞成怒,认为这都是洋人在背后捣鬼,记恨洋人,想找机会报复。他主管总理衙门,于是派人天天在慈禧耳边说洋人坏话,还又放出谣言,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奥匈帝国等洋公使已在密谋,准备派兵杀到北京,干涉满清内政,胁迫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所以集体不来参加大阿哥溥儁的册封典礼,慈禧太后对洋人的仇恨日渐加深。
际,杀掉或者废掉光绪,发动政变”。这是一个让体制内的人一眼就能看穿的谣言。慈禧离开权力中心北京去天津谋杀光绪搞“政变”,那只有一种情况:北京的局势(特别是军权)她已经无法掌控,需要去天津“借兵”。另外,权谋家永远考虑的是最坏的情况,跑到天津去“政变”,即使成功了,谁来替她坐镇皇宫?一旦后院起火怎么办?历史上的“政变”者,没有一个人会离开大本营跑到外面去搞的,此事只要站在慈禧的角度想一想,就能发现不可能。这个谣言尽管低劣,但是它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成了康有为同志实施围园杀后计划的借口,带领大家铤而走险,最后毁了维新变法。李经述对李鸿章说:“现在我们要充分利用慈禧太后和端王的矛盾,制造谣言,这样就可以保住光绪皇帝的皇位!这叫以彼之道,还失彼身。”
李鸿章点点头,道:“其实家父也明白,要废黜皇上的,并不是太后,而是端王!”
作为政治权谋的高手,李鸿章早就看透了慈禧对光绪的真正态度,她并不想废黜光绪:当初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去世时,同治的老婆已有孕在身,只要她生下皇子,就是新的皇帝,慈禧就是皇奶奶(皇祖母),而慈禧正是担心自己的儿媳生个儿子,自己成为皇祖母级别的人,不能再以“太后”的名义进行听政或者训政,才不惜逼迫儿媳自杀,挑选同治的堂弟载湉过继给自己当“儿子”继位,她也就安安心心地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而光绪的懦弱和孝顺的性格是能够让慈禧满意的。
总体来说,慈禧出颐和园临朝训政,大权在握,光绪皇帝是个完美的道具,立溥儁为新君,对慈禧没什么好处!慈禧之所以要立溥儁为大阿哥,只不过是要拉拢端王,做给端王集团看看的,因为端王代表的满族皇亲贵族保守势力,他们是根正苗红的皇室后代,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天潢贵胄,而且这伙人还渗透进了军队,这也是慈禧为什么选择跟端王合作的原因。
当时,北京城内的军队主要是八旗军。虽然八旗军早已堕落不堪,战斗力惊人下降,然而,八旗军也有一项朝廷其他军队永远无法比拟的优势——驻扎北京。当时的整个北京分为三大区域:宫城、皇城和京城。宫城就是如今叫做“故宫”的地方,就是紫禁城。皇宫有4个正门——分别是南面的午门、北面的神武门、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华门和西华门。四门之外,就是皇城,是皇亲国戚、王爷王公的住宅小区。皇城围墙之外,才是常说的“京城”。禁旅八旗的三大主力:神机营、武胜新队和步军营。掌握神机营的人便是庆亲王奕劻。在神机营的外围,就是端王载漪亲自率领的“武胜新队”,除了协助神机营保卫皇宫,主要负责保卫王爷亲贵集中居住的皇城的安全。再往外,负责守卫和保障内外城治安的就是步军统领衙门,简称步军营,掌握在荣禄手里。
慈禧有足够的底气扼杀维新变法,是因为庆亲王奕劻基本不敢管事,端王载漪和荣禄都支持她。但是,扼杀新政之后,端王集团和慈禧太后的矛盾就加深了。这种矛盾体现在对光绪皇帝废立的意见上——反对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他们的“政治共识”,但他们一开始就有分歧,慈禧反对的是要保持光绪的皇帝名号而由她临朝训政,而端王等人却怕慈禧死后光绪报复,要废掉光绪这个皇帝,在满族亲贵中挑选一个他们自己的人(溥儁)上台。所以端王集团的高官一次次在慈禧面前不是造谣就是哭诉,说光绪的坏话,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废了光绪。但问题是,溥儁成为新皇帝,就算过继给光绪皇帝,又是慈禧的孙子辈人物,那么慈禧又将面临当年同治去世后的难题:她要荣升为皇祖母!
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臣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极力反对废黜光绪皇帝。当时,他们这些汉臣,反对废黜光绪皇帝,更重的是因为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代表了革新的力量,代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清廷内部新的党争就形成了:对阵的双方就是端王、刚毅等代表的满族亲贵势力“满党”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党”。
端王等满族亲贵希望“回到过去”,即复旧。不仅要回到洋务运动之前,甚至最好回到大清开国之时,那时的满人威风八面,特权压倒一切,在他们看来,朝廷就是满人的,朝廷的统治本来就是建立在满人特权基础上的,一旦满人失势,就会危及朝廷统治。所以,他们复旧的呼声在打着维护朝廷统治稳定的旗号,刚毅就公开叫嚣:“汉人一强,满人必亡!”
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臣们希望改革继续,洋务运动是他们的主要奋斗之地,他们希望中国面向未来。
至于慈禧太后和荣禄,他们乐于见到两派的争斗,搞权力的制衡,是慈禧最喜欢的拿手好戏!
此时,光绪皇帝的废立,就成了端王集团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争斗的焦点,这满汉之争,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之争,关乎中国回到过去还是面向未来。所以不仅刘坤一很大胆,发电报警告端王集团和慈禧太后废掉光绪的阻力很大——“经权之说须慎,中外之口宜防”,张之洞本来也是在这封电报上联名的,不过电报发出之后,他突然有些后怕,觉得还是让刘坤一和李鸿章在前面冲锋陷阵比较好,自己在背后支持就可以了,于是叫人在半路上“截”下这封电报,把自己的名字给抹去;而李鸿章,更是不惜在颐和园和慈禧太后当面翻脸。
慈禧太后也并非铁了心要废黜光绪,不然李鸿章和她争论,就不是调任两广总督了,而是和翁帝师一样告老还乡了。李经述的想法,就是“以退为进”,造谣端王已经开始准备让儿子登上皇位了。
不久,京城里谣言四起,说端王府在忙着准备一场庆典,表面上自然是庆祝溥儁晋封“大阿哥”,而实际上却是为光绪皇帝“禅位”做准备和造势,他们甚至向各国驻北京公使发出了“喜帖”。同时,汉党这边也有很多大臣为了自己的名节和官位,纷纷弹劾端王,张佩纶等御史奋笔疾书,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云贵总督王文韶等人纷纷上折,慈禧这下顿时觉得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仔细一想,自己训政和垂帘听政其实也没什么区别,终于没再提废黜光绪皇帝的事。
这一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就尴尬了,入了宫却当不了皇帝,光绪皇帝才二十出头,有得等了。端王恼羞成怒,认为这都是洋人在背后捣鬼,记恨洋人,想找机会报复。他主管总理衙门,于是派人天天在慈禧耳边说洋人坏话,还又放出谣言,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奥匈帝国等洋公使已在密谋,准备派兵杀到北京,干涉满清内政,胁迫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所以集体不来参加大阿哥溥儁的册封典礼,慈禧太后对洋人的仇恨日渐加深。